四、實施成效
(一)小班幼兒已形成了通過語言進行交往的基本能力。
通過加強對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情境表演、互換角色練習、共同建構、合作比賽等有趣的游戲,幼兒已經習得一些交往語言,如:用以協(xié)調雙方行為的商量用語:“這樣可以嗎”、“好嗎?”、“行不行?”;表示關心別人的安慰用語:“別害怕”、“沒關系”、“別著急”、“我能幫助你嗎?”;表示不愉快的不滿用語:“我生氣了”“我不喜歡你這樣”;表示不同意的拒絕用語:“不!”、“不喜歡”、“不愿意”等,這豐富了幼兒語言交往的形式和內容。而且幼兒習得的這些交往語言,我們在日讓生活中引導幼兒進行遷移,如:幼兒學會說:“請你幫幫我,好嗎?” “請……好嗎?” “請讓一讓,行嗎?”“請和我一起玩,好嗎?”“請你來娃娃家做客,好嗎?”…游戲中,除了強化幼兒語言的交往功能,我們還引導幼兒共同商量,確定主題,制定游戲規(guī)則,鼓勵幼兒通過協(xié)商分配角色,各游戲成員有機地進行交往,從中掌握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逐步擺脫“自我中心”的意識。孩子們在游戲體驗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樂,已經逐步學會了合作、謙讓、互換、輪流、妥協(xié)等協(xié)調同伴關系的技能。
(二)幼兒在交往行為上出現(xiàn)了可喜變化。
很多孩子從剛開始的個人玩到后來的合作著玩,幼兒玩得自在而融洽,學會了許多禮貌用語,增強了同伴間的友好關系,提高了交往能力。如在《丁冬小門鈴》的音樂游戲中,我先讓幼兒自己找同伴,然后與同伴商量,誰做客人,誰做主人。幼兒能較好地與同伴一同合作游戲。在游戲中我經常讓幼兒自由組合,自由分配角色,小朋友游戲的興趣更濃,游戲得更帶勁,幼兒在活動中合作交往的意識也強了。例如:在角色游戲“過家家”中,兒童商量分配角色,有當媽媽的,有當爸爸的,有當奶奶的,每個角色各盡其責,像一個家庭一樣活動。在這個游戲活動過程中,孩子學習相互配合,互相謙讓,發(fā)展了同伴之間的友好關系,提高了游戲的協(xié)作性。
(三)促進了游戲活動的質量提高 。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讓幼兒參于到游戲中去,角色扮演的過程也即幼兒學習榜樣的過程,注重在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的交往能力,提升了游戲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能力 。
根據幼兒的認識水平,將若干個主題同時進行,如娃娃家、商店、醫(yī)院、開汽車等,讓幼兒自由選擇。如結構游戲中開展小組交往合作活動,既能使幼兒積極主動的充分參與,在參與中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又能使幼兒在享有操作自由的前提下,得到動手操作、想象、創(chuàng)造等能力方面的有效發(fā)展。角色游戲中幼兒從思想上盡量擺脫自我,而以所扮演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 急角色所急,體驗角色的情感需要 。例如:我們在活動室里設立娃娃家角、醫(yī)院角、表演角等,讓幼兒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會行為規(guī)范,逐漸擺脫“自我中心”意識,而且能學習不同的角色間的交往方式 :“娃娃”與“長輩”的交往、“醫(yī)生”與“病人”的交往、“營業(yè)員”與“顧客”的交往等,孩子們你來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緒,更增添了幼兒交往的興趣。幼兒在游戲角色中活動,扮演著各種角色,逐步認識理解角色的義務、職責,不斷學習著社會經驗和行為準則,進而使同情心、責任感得到發(fā)展,并逐步養(yǎng)成互相幫助的優(yōu)良品質。
(四)家長對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給予積極的評價。
很多家長和我們交流時都說,自己的孩子有了交往的愿望?腿说阶约杭依飦恚瑧鯓诱写;去客人家時,應該怎樣說、怎樣做;在公共場所應該 怎么說、怎么做。如來園時要有禮貌地招呼老師和同伴;家中有小客人時,孩子在提醒下拿出好吃的食物招待客人,拿出喜愛的玩具與小伙伴一起玩。孩子逐漸學會了善待別人,和伙伴友好相處,讓孩子學會謙讓,久而久之孩子就和同伴建立起一種和諧、親密的關系。吃東西時,孩子不是以自我為中心,還能考慮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獨占的念頭,自私的心理已經逐漸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