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學說話,是不少年輕父母十分關注的一件事情。心理學研究表明:一般來說,嬰兒18個月左右就開始說第一個詞語。這第一個詞語可來之不易,它是寶寶經過此前十幾個月(心理學上稱為前言語階段)的積累、醞釀而產生的結果。
專家認為:如果父母能在前言語階段為寶寶提供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并加以科學的引導,就能促進寶寶日后的語言發(fā)展。
Step1:Listen to me! —— 使用“媽媽語”
日常生活中,當媽媽和寶寶說話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放慢語速、提高聲調并采用夸張的語氣和簡短的句子,這就是所謂的“媽媽語”。
寶寶喜歡“媽媽語”
研究發(fā)現(xiàn):相對而言,嬰兒確實更喜歡這種“媽媽語”。因為緩慢的語速、夸張的語氣和高揚的聲調,可以幫助寶寶從一串串連續(xù)的語句中識別某些重要的詞語,從而使他更好地理解并學習這些詞語。同時,使用這些“媽媽語”,可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一旦寶寶被吸引,他就會逐漸地安靜下來,注視著媽媽,并通過“咿咿呀呀”的聲音、微笑的表情或其他身體語言來作回應。這種互動一方面有助于加強母子之間的情感連結,促進親子關系的順利發(fā)展;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寶寶日后成為一個樂于與人交往的人。
Step2:Talk to me! ——和寶寶交談
一般來說,成人交談時,每一個說話者都會遵循輪流發(fā)言的潛規(guī)則。但尚在學習說話的寶寶,他們對此是一無所知,所以媽媽在和寶寶說話時,需要用心地幫助他逐漸形成這種意識。
媽媽和寶寶的會話互動模式
一開始,媽媽可以鼓勵寶寶參與到這種會話互動模式中。剛出生時寶寶的哭鬧大多是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如:餓了、渴了、熱了等等),如果媽媽能用心地記住寶寶哪里不舒服時會有怎樣的哭鬧,并及時予以滿足,那么寶寶就會慢慢懂得用不同類型的哭鬧來傳達不同的需求,從而和媽媽形成了一個初始的會話模式。而且,寶寶會逐漸發(fā)現(xiàn):原來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可以引起別人不同的反應,從而使他對語言功能有了初步的認識。
在這種模式的互動中,媽媽要對寶寶的任何非言語反應作出回應,就好像寶寶確實在和你對話一樣。如果寶寶對你的反應一時不理會,你可以耐心地等上一會兒或借助于眼神交流、身體接觸等途徑,使寶寶產生反應。隨著寶寶慢慢長大,你可以相應地提高要求,鼓勵寶寶主動地作出更趨近于正常言語活動的反應。3個月時,媽媽可以把寶寶作出的任何反應都當作對自己的回應;慢慢地,寶寶會發(fā)出聲音作為回應;7、8個月時,寶寶會用高質量的發(fā)聲(如咿呀學語的聲音)作回應;1歲以后,寶寶會用類似于詞語的咿呀學語作回應。通過這樣一步一步的引導,寶寶就會慢慢說出第一個詞語。
Step3: Look at that!—— 一起來看!
大約6個月時,由于視覺能力和運動能力的發(fā)展,寶寶不再滿足于和媽媽面對面的兩人互動,開始對外界物體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
這時媽媽可以改變策略,在洗澡、吃飯、游戲、看圖等日常活動中,和寶寶共同注意、探索外界事物,一方面可以鼓勵他參與到人際間的互動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