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兒童一定要在學校接受教育嗎?如果孩子不適應學校的學習和生活,父母能在家教育他嗎?義務教育究竟是政府的責任還是父母的權利?家庭學校的復興與持續(xù)升溫對學校教育帶來了哪些挑戰(zhàn)?目前,歐美國家關于“家庭學校”相關的政策和立法問題引發(fā)了廣泛的爭議。我們選擇家庭教育這一視角,展現(xiàn)歐美義務教育改革的新視野。
提起義務教育,人們一般認為,學校是兒童應該去的地方。在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在家庭中教育自己的子女。例如,美國聯(lián)邦教育部教育統(tǒng)計中心近日指出,美國1985年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的孩子大約是5萬名,而到2003年,這一數(shù)字達到210萬,并且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在英國,越來越多的父母將孩子帶出學校,目前已有多達14萬的中、小學生在家里接受教育。
“家庭學校”,美國稱之為“在家上學”,一些歐洲國家稱之為“家庭教育”。如今的家庭學校是一種以家庭為基礎、孩子為受教育者、父母為主要教育者的教育形式。家庭學校不同于學校教育,意味著“以家為本”而非“以校為本”的教育。除了可以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得到課程、教材等方面的服務外,家庭學校還可以調(diào)用更多的社區(qū)資源: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運動中心、畫廊、展覽館以及親友和鄰居的智力資源,比學校教育更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家庭學校也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家庭教育,它有一定的課程設置,關注學生認知、情感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
離開學校,重歸家庭
歐洲有關調(diào)查研究表明,父母們選擇家庭學校有多種原因:有人認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適合孩子;有人看重自己的經(jīng)驗和廣闊的社會環(huán)境對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有人因為孩子在學校里或上學、回家的路上被人欺負等原因而選擇家庭教育。英國一項對家庭學校的全國性調(diào)查表明,英國許多父母之所以選擇在家教育子女,大部分原因與學校有關,如“對學校教育表示不滿”、“班級規(guī)模過大”、“恃強凌弱的學校文化”等,另外一些原因包括:“我們想激發(fā)孩子學習”、“這是孩子的選擇”以及“符合孩子的需要”。
家庭學校興起的根本原因在于,正規(guī)學校的制度化缺失越來越嚴重,突出表現(xiàn)在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日益強大,而教育功能日漸凋零。兒童需要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有權利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但歐美的學校教育卻不能滿足這些需求。
現(xiàn)代學校教育最大、最直接的社會功能就是看守
當失業(yè)率增加時,學生呆在學校的年限只增不減。托兒所主要是滿足雙雙外出工作的父母的需要。比如,法國正在討論增加學生晚上在學校的時間和縮短午餐時間;英格蘭和威爾士正在醞釀一年4個學期制和縮減6個星期的暑假時間,好讓孩子們長時間地呆在學校里;一些私立學校實行半軍事化的封閉式管理,學生出入校門實行準入、準出制度。學校將看守所的功能發(fā)揮到極致,學校已變?yōu)?#8220;失樂園”。
學校教育的看守環(huán)境日益惡化
低俗文化泛濫,校園暴力事件不斷增多,孩子的身心受到不良影響。美國《華盛頓郵報》的一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