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數學來自生活,最終必回歸生活",這句至理名言充分強調了數學教育的最終歸宿--用幼兒能理解的數學觀點和方法去發(fā)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幼兒經歷了實踐、認識、反思,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經驗以后,鍛煉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了必然。
比如:幼兒在學習3、4、5、6的組成經驗后,我們將7、8、9、10的組成學習自主權交給了孩子,讓孩子在生活中尋找分合的運用,探索分合的實踐,教師只在幼兒因自身經驗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動遇到障礙時給予適時幫助和點撥。比如:午餐時分發(fā)碗筷、點心時分發(fā)餅干……將數學教育活動滲透到幼兒的現實生活活動之中。又如:在幼兒學習了液體的守恒知識后,我們準備了高低不同、粗細相同或高低相同、粗細不同的各種容器,讓幼兒自主選擇不同容器,進行"運水"比賽,看哪組小朋友先運完規(guī)定的水?然后找出先運完或運得慢的原因……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激發(fā)幼兒學習的內在動機,引導他們用相關的經驗來理解和解決問題。
二、游戲化的數學教育環(huán)境
、積極營造游戲化的自主環(huán)境
專用區(qū)角環(huán)境:區(qū)角活動,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設置各個活動區(qū),提供多種多樣符合幼兒需要、興趣的材料,讓幼兒按自己的興趣和意愿選擇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自從我園開展"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游戲化"的課題研究以來,我園根據自身實際,充分利用空間,在各班活動室開辟了數學區(qū),四樓開辟了數學城,讓幼兒根據自己水平自主選擇區(qū)域,給予幼兒充足的活動時間和較大的自由活動空間;顒又杏變嚎勺杂山Y伴,操作完一項材料內容后可到別的數學材料區(qū)去玩,能力強的可玩到多個區(qū)域,能力弱的只能玩到一至兩項活動內容。由于區(qū)角活動在空間和時間上是半開放的,活動過程是自主的,活動形式是自由的,活動材料是豐富的,較好地發(fā)揮幼兒的主體精神。
主題游戲環(huán)境:在自主游戲環(huán)境中,我們也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包含數學因素的材料和情節(jié)設計,讓幼兒在游戲的情節(jié)中,無拘束地利用同伴間的相互影響來共同學習、共同促進與提高。如"娃娃水果店"游戲中,在每樣水果的標價上,有的直接寫上3元、4元不等的價錢,有的寫上"3 2元"、"5-3元"等;游戲開展中,我請兩名幼兒當收銀員,其他幼兒分別扮演顧客,每名顧客有10元錢,讓幼兒自由地進行購買活動;購買時,規(guī)定幼兒手中的10元錢只能買2樣或3樣的水果。又如娃娃家中,引導幼兒將碗、勺一一對應,餐后將碗、勺分類擺放,觀察各種用具的外形、顏色……?傊`活機動地利用游戲中的隨機教育內容,為幼兒營造一個充滿和諧、輕松、愉悅而又科學的數學環(huán)境,引導幼兒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學習,通過自身與環(huán)境的接觸,自由探索,動手、動腦、動口,促進幼兒獲取數學知識,發(fā)展數學潛能。
、探索多樣化的數學游戲
根據孩子的學習特點,有目的地創(chuàng)編一些相應的數學游戲,讓孩子在"玩"中學數學,讓孩子在操作中開始親近數學,感知數學從而愉悅入門。 為了鞏固對形狀的認識,我們設計了"喂食"的操作游戲,請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喂給正方形娃娃吃,把圓形片片喂給圓形娃娃吃,從中習得相關經驗。建構游戲《造房子》中,為幼兒提供三角形、正方形立體積木若干,上面分別寫有1-6的數字,復習6 以內組成,感知組分成的排列規(guī)律。玩時幼兒將三角形積木做屋頂,根據三角形積木上的數字,選擇組成該數字的兩個部分數的正方形立體積木做屋頂下面的柱子,搭成房子。操作中讓幼兒比較、感知:數字越大,它的組成房子越高。根據數學活動計劃,我們創(chuàng)編了一些蘊涵數學知識的戶外體育游戲,既滿足了幼兒戶外活動的需要,又達到了學習數學的目標。如結合"大小排序"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編了《我給球兒來排隊》的體育游戲;結合圖形內容,創(chuàng)編了《跳房子》的體育游戲。
讓幼兒在生活中感受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幫助幼兒更輕松地領悟數學的抽象關系,提供幼兒解決現實問題的思想和方法,是我們每個幼教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活動,從最初正規(guī)化的課堂教學,到如今多元化的自主活動,這是一次課程改革的大飛躍。要實現這一飛躍,就需要廣大幼兒教師認真并深入地領會《綱要》精神和實質,把《綱要》精神貫徹落實到日常工作的點滴細節(jié)之中,于細微處顯精神,將課程改革不斷推向縱深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