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適時、適度的提問引導。實踐中我們發(fā)現,有時提問引導過早,則會讓幼兒失去主動探索的機會,引導過遲則會讓幼兒放棄探索。那么,何時介入最合適呢?我認為當幼兒的探究行為或結果希望得到成人的認可時要介入,當幼兒有求助需要時要介入,當幼兒發(fā)生困難,如發(fā)生糾紛或活動有停頓或放棄現象時教師應準時介入。
適度就是教師的指導要留有余地,多給幼兒以鼓勵、啟發(fā)、挑戰(zhàn)、暗示。盡量讓幼兒自己去發(fā)現探索。例如:在大班認識正方體的活動中,幫助幼兒理解正方體有六個面、十二條邊,我準備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正方體,請幼兒親自觸摸感知,但幼兒還是難以理解,學習積極性逐漸下降。這時我就有意的把這個難題交給幼兒:“怎樣才能知道正方體有多少個面多少條邊呢?請小朋友們想個好辦法。”這時幼兒的興趣來了,有的說 可以把正方體拆開;有的說可以在正方體上記數,每數一個面按照順序記上一個數字;還有的說可以把正方體的每一個面圖上不同的顏色,有多少種顏色,正方體就有多少個面。至于邊,幼兒更是想出了用線繩測量,用火柴棍測量等多種方法,于是我根據幼兒的想法提供了相應的材料,幼兒高興極了,大家在共同的活動中,拓展了探索的方法,達到了教與學的目的。在這樣的數學活動中,很難區(qū)分是教師在引導幼兒還是幼兒在引導教師,教學相長,師生互動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也更加體現出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精神。
五、活動的評價在數學區(qū)域活動結束后,教師應根據活動目標,及觀察收集到的幼兒操作情況做出恰如其分的全方位的評價,這對幼兒的發(fā)展是很重要的。數學區(qū)域活動的評價主要有這幾個方面:
1、對操作過程進行評價。幼兒操作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幼兒的思維過程,對過程的評價就是對思維的評價。一般可通過組織幼兒交流(結合圖畫記錄):自己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這么做?有什么發(fā)現?有時幼兒往往集中于材料的表面特征,在描述材料的動態(tài)過程則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引導幼兒表述操作材料的過程。例如教師問:“你看到什么啦?”幼兒:“我有時看到三輛汽車,有時看到很多輛”“那你什么時候看見三輛汽車?什么時候看見很多輛?“這會讓幼兒明白三面鏡子擺放的角度不一樣,映出的物體個數就會不一樣,這樣可以提高孩子表述能力和發(fā)散思維的能力,還可以激發(fā)幼兒再探索的欲望。還可以讓幼兒討論、評一評誰的方法最規(guī)范,怎樣做最好,誰的記錄最清楚、最明了,使幼兒在互幫互學中發(fā)展思維,提高比較辨別能力,促進幼兒數學語言的發(fā)展,初步培養(yǎng)科學規(guī)范的操作技能。
2、對非智力因素進行評價?赏ㄟ^評一評哪組合作的好,哪個能克服困難,哪個操作精細,培養(yǎng)幼兒重視數學學習的良好品質,即認真、仔細、有條理、不怕困難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3、對操作結果進行知識性評價。在區(qū)域活動中,幼兒通過擺弄、操作材料而獲得的知識經驗是零星的、粗淺的、感性的,需要教師的歸納和評價,使之條理化、理性化,以幫助幼兒建構初步的較為完整的正確的數概念。
綜上所述,要充分發(fā)揮數學區(qū)域活動的教育潛能,教師就應根據幼兒學數學的特點,依據幼兒的興趣需要,以及教學上的需要,精心地為幼兒創(chuàng)設和設計數學區(qū)域活動,提供適宜地操作材料;要仔細觀察,給予幼兒適時適當地(直接或間接)指導,并根據幼兒操作情況進行評價,及時調整目標和材料。讓數學區(qū)域活動真正成為幼兒發(fā)展的平臺,實現幼兒自主發(fā)展的目的。
參考資料:
1、 肖湘寧。《幼兒數學活動教學法》,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02、 周希冰,《幼兒數學教育操作活動潛能》,教育導刊。幼兒教育版,1999、53、 吳雪英,周俞慈,《幼兒園數學區(qū)域活動的探索》。學前教育文薈,2000、54、《學前教育研究》,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湖南長沙師范學校主辦,2003、95、《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