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的幼兒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使他們無意中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只知獲取,不懂給予,眾人為我的心理傾向。幼兒園、家庭應攜起手來,讓孩子學會在享受愛的同時,也懂得自己如何付出愛,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愛,以及學會關心、幫助他人;理解、尊重他人;愛護分物;愛護動植物;愛護自己的物品,使其成為具有愛心、樂于助人、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關鍵詞:愛 愛心 教育教學 環(huán)境 家庭
當今的幼兒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現今家長對于孩子也是有求必應,在這樣特殊的家庭環(huán)境下,使得大多數幼兒在無意中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只知獲取,不懂給予的心理傾向。這是現行教育的一種病態(tài),在為孩子付出大量愛的同時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東西——讓孩子學會愛,學會如何去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老師,愛所有關心自己的人。因此 “愛心”教育迫在眉睫!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愛心
1.感受愛的存在。
要讓孩子學會愛,首先要讓他們感受到愛的存在,孩子一天中在園時間較長,和老師接觸也較多,感受愛首先要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讓孩子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中學習愛。如晨間接待時在門口熱情的和孩子打招呼,摸摸頭、拉拉手歡迎他們的到來;休息時,找孩子談談心,對特別的孩子給予特別的愛;午睡時,輕輕的為孩子蓋好被子;起床后,幫女孩梳漂亮的小辮;離園時,和孩子說再見等等,讓孩子們深深的體會到老師的愛。
2.學著付出愛。
當孩子感受到愛后,就要學著付出。
教師要善于做有心人,抓住教育契機,隨時隨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如看到有的幼兒扶起跌倒的朋友,幫別人卷衣袖、系鞋帶等,看到后都及時給予表揚,給幼兒發(fā)五角星,并教育其它小朋友向他們學習,看到別人有困難,主動去幫助。
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愛心培養(yǎng)
愛心的培養(yǎng)和其他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一樣,要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在教知識,學習技能的過程中利用文學、美術、情景表演等藝術手段對幼兒進行愛心的培養(yǎng),使幼兒的心靈在得到美和情的熏陶的同時,愛心也一點點的滲入孩子幼小的心靈。
。保浞掷脤W科教材中的“愛心”素材。
在幼兒園的教材中,有一些關于“愛心”行為的教材,對此可充分利用。如中班語言活動:《蘿卜回來了》,該活動目標為感受朋友之間的真摯友誼。通過本次活動讓幼兒知道了解朋友與朋友之間的愛,請小朋友說一說在現實生活中我是怎樣關心朋友的,教育活動不僅是停留在故事內容上,更重要是讓幼兒感受分享的快樂,學會關心別人和感激關心過自己的朋友。
。病⒃谟螒蚧顒芋w驗中 “愛心”。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是教育的重要手段,運用幼兒游戲自主自愿的特點,將愛心教育貫穿于游戲中,誘導幼兒在活動中學,在娛樂中愉快地體驗“愛心”行為。例如我們可以請幼兒在娃娃家中扮演媽媽爸爸的角色,讓他們感受一下去照顧別人是多么的不容易,或者通過在家中讓父母與孩子互換角色進行表演。
3、把大自然作為活教材。
幼兒的天性喜愛大自然,大自然給孩子們真、善、美的感受,孩子們能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獲得美的感受,獲得許許多多的歡樂。
春天,我?guī)Ш⒆觽儊淼浇纪,看看花,看看草,感受陣陣春的溫馨。秋天,我們來到田野,聞著瓜果成熟的香味,體驗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內涵。冬天,一場大雪之后,孩子們帶上小鏟子來到戶外,為小草撥開蓋在上面的積雪。盡管孩子們這種愛的情感是初級的,但它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步遷移,升華為對家鄉(xiāng)、對祖國、對人民的愛。
三、創(chuàng)設“愛”的環(huán)境
陳鶴琴先生說:“怎樣的環(huán)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因此,可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上,有意識地選擇一些以愛為主題的內容。
1、添置自然角。
讓幼兒時刻注意關心動物和花草,教師應該向幼兒進行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的教育。讓幼兒感受小動物的可愛之處,體驗付出愛心的喜悅。教師應以積極的口吻,溫柔的動作、耐心的態(tài)度去感染幼兒,讓孩子從中感受到老師的愛,從而激發(fā)幼兒的愛心。將教師的這些行為轉換成自己的行為,讓孩子在付出的同時,感受到小植物、小動物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2、營造愛的氛圍。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因此我們要做一個時刻充滿愛的老師,時刻關注、愛護我們的孩子,讓愛始終盈滿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常用喜愛的目光去注視孩子,經常與孩子拉拉手,摸摸他們的頭,使他們在一種充滿關愛的環(huán)境中感受到別人對他的愛,將每周固定的一天定為分享日,讓孩子把家里自己喜歡的玩具帶來幼兒園與同伴分享。久而久之孩子在享受別人愛的同時也慢慢學會主動給予別人愛。
四、家庭中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