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克服教育慣性,教師首先要形成一定的危機感,意識到自己肩負責任的重大和所面臨挑戰(zhàn)的復雜艱難性,變"我不得不去做"為"我想要去做"!兜谌卫顺薄纷髡咄蟹蚶赵谄洹段磥淼臎_擊》一書中告誡人們:"當個人預知下一步會發(fā)生什么情況時,他就會爭取更好的行動。"通過增強危機感,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學習觀念,以內在動力推動自己更好地進行實踐探索。其次,教師還要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將個體價值的實現融入到職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變"為別人而學"為"為自己而學",使學習成為"自在"之狀態(tài)。面對改革浪潮,一線工作者不應逃避與退縮,而要應難而上,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把學習作為提升自我以適應整個時代潮流必須之途徑,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體驗發(fā)揮人生價值的愉悅。感悟到這一點,相信教師的思想將發(fā)生很大的改觀,因慣性而產生的"職業(yè)倦怠"也將轉化為一種"職業(yè)幸福"。
利用各種可能的契機,形成多元的學習能力。一名新時期的學習型教師,不僅要有學習的主觀意愿,更要能夠學會學習,通過有效地學習實現自我成長。
學習型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資源進行學習。針對目前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相對薄弱的客觀情況,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理論學習,除仔細閱讀專業(yè)理論書籍,鞏固專業(yè)基礎之外,還要積極地瀏覽最新的學術動態(tài),了解教育前沿,與時俱進,以學習促發(fā)展,以發(fā)展帶動更好地學習。在信息知識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不缺乏學習的資源,而是缺乏發(fā)現資源的眼睛。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夠通過各種途徑,在各種地方找到學習資源,服務于自身。
學習型教師還要善于通過合作交流獲得發(fā)展。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提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是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在論及"學會共同生活"時,報告指出,"這種學習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問題之一。"
學習型教師也要善于從實踐中學習,成為實際的行動者。幼兒教育事業(yè)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只有與孩子打成一片,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營造出適宜的環(huán)境來支持孩子的發(fā)展。實踐賦予教師學習的空間。善于學習的教師,一定是能夠不斷從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并試圖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教師。實踐賦予教師學習的智慧。在實踐基礎之上建構起來的經驗,將為教師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并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實踐賦予教師學習的動力。善于學習的教師,應該從實踐起步,結合理論進行反思,總結經驗得失,最終回到實踐中去。
采用適宜的學習方式,在循序漸進中前進。美國當代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圣吉在論及學習型組織時,曾把其技能要求歸結為"五項修煉":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團體學習(Team Learning);系統(tǒng)思考(Systems Thinking)。這五項修煉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這對學習型幼兒教師的自我修養(yǎng)不無啟發(fā)意義。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團體學習離不開個體的自我超越以及心智模式的改善。而這兩項恰恰構成了個體愿景達成的基礎。個體是差異的存在。要實現個體愿景,首先就要深入地了解自我、剖析自我,通過適合自身的方式提升學習的品質與技巧,發(fā)展起綜合化的能力素質結構。在多元化的能力素質結構中,各種能力之間有著密切地聯(lián)系,并且呈現出一定的層次。其中最為基礎的是教師對基本知識的把握能力,包括了教師對教育的一般原理以及方法論的認知、理解和感悟能力。進一步的是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即教師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包括了實踐的具體操作方法和教學的技能技巧等。最為深層的是教師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理論理解到實踐操作再到研究與創(chuàng)新,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當我們在某一層面出現問題時,完全可以返回到其基礎層面上去思考,挖掘本質原因。這將對我們完善自我產生極大的幫助。有了能力分層,我們可以了解,不同教師的能力素質結構也各不相同。明確自己的實際情況,將有助于進行針對性的個人規(guī)劃。在分析自己的基礎層能力,中層能力和上層能力分別處于什么水平以后,教師可以分階段、循序漸進地朝著個人愿景的方向前進。
在個體發(fā)展中,學習與思考是綜合化能力形成的關鍵。每位幼兒教師其實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借助學習與思考而不斷獲得發(fā)展的。作為新時期學習型的教師,不僅要有積極的思考意識,還要努力建構系統(tǒng)思考的能力,從宏觀整體的視角把握教育活動以及自身發(fā)展的進程。相信通過不懈地努力,在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地發(fā)展軌道上,每位幼兒教師都將獲得理想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威廉F.派納,威廉M.雷諾茲等著,張華等譯.理解課程--歷史與當代課程話語研究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3]陳利民.后現代主義的特征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審視[J].內蒙古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4).
[4]方遠山.教師專業(yè)化背景下新型教師的自我塑造[J].河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職業(yè)教育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