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幼兒的天性。魯迅先生說:玩具是兒童的天使,F(xiàn)代教育思想認為玩具不僅可以滿足幼兒好玩的天性,而且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智能和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抓手。那么是不是將玩具交給幼兒就能達到滿足他們天性,提高他們智能的目的呢?是不是交給幼兒玩具的數(shù)量和種類越多,智能的提升和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就能更快呢?筆者以為這是不可能的。幼兒的各種素質的提升,均離不開他人的輔導,因而兒童使用玩具開展游戲,并使他們在玩樂中既充分體現(xiàn)天性,又逐步提高智能,同樣需要有人來指導培養(yǎng)。下面筆者就如何科學地指導幼兒利用玩具提高智能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談幾點看法:
首先,選擇玩具要注意科學性。各個年齡的幼兒其自身心理特征不是完全相同 ,因而各年齡段的幼兒所適宜使用的玩具也不盡相同。假如教授三歲的幼兒玩魔方的玩法,顯然是不合適的,因此在利用玩具引導幼兒游戲時,要科學地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
的玩具。由于種種原因的制約,目前大多數(shù)幼兒園還達不到幼兒自由選擇玩具的條件,對此,我們應當善于依*自己動手制作玩具,尤其是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開發(fā)成玩具,甚至可以利用被人們視為廢棄物的一些舊物來制作幼兒玩具,如碎布、線頭、塑料包裝物、硬紙板盒、廢紙等。當然這就需要我們幼教工作者首先具備制作玩具的本領,同時在玩具制作過程中要充分顯示玩具的趣味性、知識性和美感。實踐證明,我們自己動手利用多種廢物制作的玩具,既經(jīng)濟又受孩子們的喜愛,有的小朋友甚至對它們愛不釋手。這樣,幼兒在增強動手能力的同時,智能得到了培養(yǎng),而自信心、成就感也其次,玩具配置要突顯主體性。一個再好的玩具,如果在引導幼兒游戲時,只是一味的講故事,只顧自己如何去講,而不顧幼兒動手去做、去玩,也不顧幼兒腦力開發(fā)和健康心理的形成,是不會產(chǎn)生良好的使用效果的。教學實踐告訴我,使用玩具一定要喚起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讓他們在玩的時候不只是用手而是更多地用腦,甚至用自己的情感去玩、去體驗。在小班活動中,我給幼兒一塊橡皮泥、一塊布,幾個小紐扣,先讓他們將橡皮泥做成一個小人,然后啟發(fā)幼兒思考布可以用來做什么,當他們想到做出衣服的時候,再啟發(fā)幼兒思考衣服是怎樣才能穿在身上,幼兒自然想到穿衣要扣紐扣,就會將小紐扣點綴到小泥人的身上,這樣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不斷思考,不斷改進,作品更精致,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也得到發(fā)揮。而在游戲過程中同時得到提升的是幼兒的多種心理素質,例如戰(zhàn)勝困難的毅力,堅持不懈的耐心,取得成績的自信等。
隨著幼兒創(chuàng)造意識的增強,我們還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制作玩具。幼兒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人生體驗,閱讀經(jīng)歷或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自己喜愛的玩具來。我們在傳授或指導制作方法和技巧的同時,應當深入到幼兒的制作過程中與幼兒分享過程和結果的快樂,更重要相應增強。 的是對孩子們的制作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建立一種被認同、受欣賞的心理感覺和一種成功后的心理愉悅,并且樹立起自己能夠做好任何事情的自信心,為幼兒的終生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品質基礎。
再次,指導使用強調(diào)游戲性。讓玩具成為"活"的生活道具。在各種生活游戲、智力游戲中不能只讓幼兒單純的擺弄玩具,這樣很難收到利用游戲提高幼兒心智能力的作用,而且時間長了幼兒也會對玩具失去興趣。這時我們會圍繞玩具設置一些生活游戲,或者讓小朋友自己根據(jù)玩具來想象一些生活游戲,并用玩具來完成游戲。例如又漂亮又可愛的洋娃娃玩具,幼兒玩的時間長了就會生厭。我們就引導幼兒模擬一個"晨起"的生活游戲,于是小朋友們這個給洋娃娃洗洗臉,那個給洋娃娃穿衣服,有的梳頭發(fā)
幼兒不僅在游戲中小手變得能干,學會了穿衣服,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也體會到了母親每天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多么的繁重,一種感恩的心理也會逐步形成,F(xiàn)在我們幼兒園還采取了"玩具開放"式管理,游戲前我們引導幼兒了解游戲的整個過程,讓幼兒去完成,或者只告之游戲的結果,然后讓幼兒去獨立地模擬游戲過程。在游戲的選擇上,我們多采用一些具有教育意義和引導價值深遠的游戲,把玩玩具與學習品德教育結合起來,讓幼兒在學做游戲的過程中懂得禮貌,懂得尊重,懂得謙讓,懂得堅持,懂得感激,懂得是非。如在開展"娃娃家游戲"活動時,有的幼兒去買菜,有的幼兒去做飯,有的幫助鄰居收起遺忘的衣物,有的幫助迷路的孩子尋找親人……游戲中每件玩具都"活"了,都不再是游戲的道具,而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