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地歡迎你,都會爭先恐后地和你交談,個個儼然是這個“家”的主人,個個臉上都洋溢著歡笑,他們和每個人都特別親,這里的孩子們自信、熱情、樂觀和勇敢。
再次是規(guī)則意識的增強。在混齡班每個孩子似乎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當好朋友離去和新朋友加入時,他們依依不舍之余又欣喜不已。新的成員很快就能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不用老師過多的指導,就能潛移默化地形成規(guī)則,如:小女剛?cè)雸@幾天,喝水時似乎沒看到前面有孩子在自發(fā)地排隊等候,徑直拿著杯子去接水,馬上有小朋友檢舉:“××× 喝水插隊!”小女明顯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已既成事實,怎么辦呢?這時一個大孩子幫他解了圍:“她剛來,還很小,我們讓著她吧,下次她就知道了,”從此,小女很自覺地恪守著這個集體里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
由此可見,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秩序感、行為準則讓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做一個良好的家庭成員。
教師們心態(tài)的變化
兩年前,教師們對混齡班的作用和意義還帶著一種懷疑的眼光,帶著一種任務(wù)意識在工作,通過多次的反復(fù)學習討論、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教師們既分工又如合作,孩子們既分組又混合,一步一個腳印,慢慢摸索,從孩子們身上的變化,教師們感到這種混齡模式的神奇。慢慢地,教師們通過在實驗觀察中記錄孩子們的表現(xiàn),測查孩子們各方面的能力水平,發(fā)放父母問卷調(diào)查表,個案分析等,結(jié)果是令人滿意的,通過橫向縱向的比較,孩子們的發(fā)展水平是顯而易見的。教師們由此嘗到了甜頭,毫不猶豫地肯定了混齡這種模式的可行性,信心更加堅定,并且為下一步的繼續(xù)深入研究攢足了勁頭。
當然,混齡教育模式也非十全十美,也非克服獨生子女通病的“靈丹妙藥”,但它一定是可行的,也是值得我們幼教工作者探索的一片新領(lǐng)域。
給孩子“借”兄弟姐妹
天津河西區(qū)一家幼兒園特別組織了社區(qū)孩子與幼兒園孩子的混齡游戲活動,孩子們不分大小組織成10多個“大家庭”,體會了一回互學互助的快樂生活。
300多孩子“沒大沒小”
周末上午,社區(qū)里的孩子們來這家幼兒園玩,老師們沒有像往常的開放日一樣把園里園外同齡的孩子組織在一起開展游戲,而是把孩子們不分年齡大小編成10多個大家庭。這些“家庭”中最小的孩子1歲左右,年齡最大的6歲。老師告訴孩子們:“同在一個家庭的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哥哥姐姐要照顧弟弟妹妹,年齡小的也要尊敬哥哥姐姐。”孩子們一下子和這么多兄弟姐妹相處在一起,覺得既開心又有點緊張。
照顧別人的感覺真好
很多研究表明,兒童的交往需要是與生俱來的,而人也正是在社會交往中從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昨天在游戲現(xiàn)場記者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扮演自己的“角色”時都非常成功。當小孩子操作玩具時,大孩子會非常耐心地指導,有的大孩子還把弟弟妹妹集中在一起給他們讀書、講故事。
一個6歲的小男孩說:“當哥哥的感覺真好,弟弟妹妹們特別相信我,我要給他們做榜樣。”小孩子們更是開心,他們感受著哥哥姐姐給予的溫暖,這種樂趣是他們以前沒有感受過的。
混齡班嘗試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