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以后的難,都是你在學前教育階段偷過的懶。
想起N年前的一件事。
一對夫婦帶著入學不久的孩子要求做智力測試,問其原因,說是孩子上學后因為學習困難,夫婦倆從輪流輔導逐步演變?yōu)檩喠髫熈R,老師建議給孩子做智力檢查。
檢查的結果,孩子智力正常。
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為什么上課坐不住、字寫的慢,每天作業(yè)磨蹭到深夜呢?
我們來看一下孩子學寫字,除了在教室認真聽老師講課外,身體還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孩子要保持正確的寫字姿勢,首先腰、腹、背部肌肉的力量能夠長時間維持身體的平衡,肩部、臂、腕及手部的肌肉能夠控制好手臂、手腕及手指運動,這是最基本的生理基礎。
對于書寫來說,空間概念、認知能力、手眼協調也是必須具備的,另外記憶力、理解力與注意力的發(fā)展對學習寫字也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獲得這些能力呢?是孩子長到學齡期就自然具備的嗎?
當我以擰瓶蓋為例,講解擰開瓶蓋,需要用到身體哪些肌肉的支持和具備哪些能力才能完成,以及,擰瓶蓋與寫字所需要的能力的相似點后,那對夫婦不禁相互埋怨:
“星期天出去玩的時候,他喝水的瓶蓋你都幫他擰開……“
”你不是也天天幫他穿衣服、系鞋帶嗎?……”
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受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孩子有專心吸收環(huán)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并有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
比如7、8月齡后的孩子會經常扔東西,常常樂此不疲,非常開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開始初步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手了,這是腦、骨骼、肌肉、以及手、眼協調活動的結果。反復扔物,對于訓練眼和手活動的協調能力很有好處,對于聽覺、觸摸覺的發(fā)展,以及手腕、上臂、肩部肌肉的發(fā)展,也有促進作用。
如果家長對寶寶的這種行為及時鼓勵,并且能夠提供不同質地的物品,讓孩子的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就會順利通過這一時期,而寶寶的心智水平也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在孩子的成長中,還會有比如反復撕紙、仿佛不知疲倦地爬行、對于細小物品的抓捏、樂此不疲地玩水、玩沙子、涂涂畫畫……等等行為在一段時間內出現,在這些行為不斷重復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順應養(yǎng)育,不去阻撓孩子的自我成長,那么孩子的注意力會得到提升,體能得到加強,肌肉也會變得強壯,對身體的運用也逐漸靈活、自如,換言之,孩子的學習能力也越來越強。
在育兒過程中,要細心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及時發(fā)現ta的變化,當這些行為出現的時候,尊重孩子是一個有能力的個體,不要試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變ta,而是要給予足夠的自主權,給孩子按照生命內在的需求發(fā)展的權力。讓ta在探索和嘗試中去發(fā)展自己的能力。
當孩子熱中于有興趣的事物時,家長要意識到孩子是在學習和探索,在自我成長,不要認為孩子是頑皮,應放手讓孩子做自已喜歡做的事,避免干預,并適時予以協助和指導。
如果家長能夠以孩子發(fā)展為前提,做到不替代成長,孩子能夠做的事情都允許ta嘗試去做,在這個過程中專注力、好奇心、探索能力等得到發(fā)展,孩子能夠充分成長,那么到了學齡期,ta的體能、心智才能具備入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