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1998年我和家人一起去泰國,一個團44人,到哪兒都搶啊,我因為沒去搶,結果就是沒飯吃,沒有座位坐,在特定的時候爭搶變成了一種生存能力。 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意識里,富與貴是一樣的,沒什么區(qū)別,但事實上是兩回事。富是物質的,貴是精神的。英國的哈利王子是貴族,但依舊被派到阿富汗做一名機槍手。他們認為為國家奉獻自己、承擔風險是貴族的天職。 一個孩子的公民意識是需要從小培養(yǎng)的,如果不重視這方面的教育,30年后一些孩子會變成一個高工資、高成就、高社會地位的“三高”人士,卻很有可能會絆倒在“教養(yǎng)”兩個字上,我們不希望那天的出現(xiàn)。 用禮儀改掉孩子身上的壞習慣 我們現(xiàn)在常常會看到孩子身上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在公共場所跑來跑去,大聲喊叫;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喊“我餓了,我餓了”,卻忘記和長輩、父母甚至保姆打招呼;去同學家做客進門就說“你家好小哦,連鋼琴都沒有”;坐在父母的豪車里,卻不停地向窗外扔垃圾;吃飯時愛吃的菜夾個沒完,或者干脆端到自己跟前,完全不顧別人吃不吃。
我們有時會大聲地呵斥孩子,你吃飯不要吧唧嘴,說話不要沒大沒小,你不要這樣亂發(fā)脾氣,不要總和人家攀比。不要這樣,不要那樣…… 其實我們的孩子就像杯子里的水,很多家長是在不停地倒掉杯子里的臟水,而禮儀的學習是倡導不斷地給孩子注入新鮮的活水,與其每天批評他不該做什么,不如經(jīng)常告訴他應該做什么。
當好的習慣養(yǎng)成的時候,自然也就是壞的習慣消失的時候。 用家庭文化來熏染孩子 教禮儀最好的學校是家庭,家庭文化體現(xiàn)了一個家庭的價值觀,夫妻之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以及他們遇到問題時的處理方式。 如果你是一個行為粗魯?shù)娜,怎么可能培養(yǎng)出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在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做到在知識上永遠引領孩子,已經(jīng)是不太可能的事了?蔀槭裁匆琅f有些孩子那么敬重自己的父母?那是因為他們在精神領域和行為教養(yǎng)上擔當起了對孩子的引領。有一句話說得好,最高境界的教育是父母活出讓孩子欽佩的樣子。 一個從小沒有得到過尊重的孩子是不會尊重別人的,也不會有高自尊。
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才有可能形成有教養(yǎng)的表達。所以禮儀教育要從家庭開始,要從尊重孩子開始。
我開設媽媽學堂,也正是因為我知道家庭文化對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才把這些道理先講給媽媽聽。但是有的媽媽說,我小時候父母沒教過我這些,我已經(jīng)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了,怎么辦?那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先教孩子。 我開辦兒童禮儀課就是源于我在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朝陽學校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禮儀課,孩子們反響特別強烈,回家后就和父母討論,告訴父母他們學到的禮儀。當天就有家長聯(lián)系我,說現(xiàn)在被孩子管起來了,我才意識到教育反過來也有反過來的效果。我的課媽媽們雖然聽了,但是幾十年養(yǎng)成的習慣改不過來,慢慢也就忘了。
但是如果孩子天天提醒你,為了孩子,你也不好意思不改。21天真的可以改變一個習慣,這需要有人不停地監(jiān)督。
禮儀課其實只是一個契機,禮儀文化需要家庭文化不間斷地熏染,那就讓我們和孩子因禮儀而相連接吧。 培養(yǎng)孩子的儀式感 我們長那么大,讓我們印象最深的情景大概就是結婚了,因為那天有個隆重的儀式,有儀式的日子總會讓人難以忘懷,因為它有別于平常的時刻,多一些儀式感會讓生活更有意義和趣味,會讓那個重要時刻的前一刻充滿期待,后一刻充滿回味。
我參加過女兒的18歲成人儀式,身著禮服的他們舉起拳頭莊嚴地宣誓,向世人宣布他們長大了,他們成人了,光榮地成了一名有選舉權的公民了。那一場景久久地印存于我們兩代人的腦海中。 因此在兒童禮儀課的結束環(huán)節(jié)中,我都會讓每個孩子很正式地和我握手告別,并且和老師說一句他想說的話。
結果每個孩子都非常真誠地表達他們的心意,沒有敷衍,也幾乎沒有重復,有的還和我說了悄悄話。本來只是想培養(yǎng)他們的儀式感,但結果我是真的被孩子們感動了,情不自禁地擁抱了他們。 儀式感不僅讓孩子們學會莊重,同樣也會培養(yǎng)孩子對情感的體驗和對情感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