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在學校里很熱愛勞動,在家里不熱愛勞動。這只能說明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勞動意識方面存在著誤區(qū)。孩子可能是在學校的勞動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夸獎,在家里卻沒有人對他提出勞動方面的要求,或者勞動后并不能得到家人的表揚和獎勵。
為了幫助孩子形成勞動習慣,在孩子勞動習慣未形成時期可以適當給予物質或精神獎勵。譬如,你可以先給孩子訂立勞動協(xié)議,并安排勞動任務。完成一項勞動任務得1至3分,積分滿15分,去逛動物園一次;積分滿20分,買卡通書一本;積分滿30分,吃麥當勞一次……這樣可以逐漸地鞏固孩子的習慣行為。經(jīng)驗證明,這種辦法能使孩子在短期內勤勞起來。等孩子的勞動習慣建立起來以后,你可以告訴孩子:前一段時間你表現(xiàn)的很好,說明你完全可以勤快起來,但是,要知道,家庭勞動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義務,前一段時間,為了養(yǎng)成你的好習慣,我們采用了獎勵的辦法,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可以勝任為一個合格的家庭成員,所以應該和爸爸媽媽一樣,為家庭無償勞動了。
7、嘗試著讓孩子"打工",增強其自謀生路的能力
家庭教育要著力培養(yǎng)孩子自食其力的意識。父母要讓孩子從小認識到勞動的價值。美國有好多中學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生存的能力,特別規(guī)定,學生將畢業(yè)時,必須不帶分文,到社會上獨立謀生兩周才允許畢業(yè)。2004年河南省一所中專也采取了同樣的辦法,要求每個學生只能帶5塊錢離開學校到社會上謀生一周。為了防止意外,學校專設了一部熱線救助電話,使學生能隨時與學校聯(lián)系。并有幾個記者跟蹤報道,但不許提供幫助。這一舉措,當時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強烈反響。
在美國的中學生中流行的一句話是:要花錢,自己掙!不管家里經(jīng)濟狀況如何,孩子到12歲以后,就必須得給家里的庭院剪草坪,給別人送報紙,以換取些零花錢。一些家庭還要求孩子假期里在附近當勤雜工,或幫人剪草坪,或幫人掃落葉,或幫人鏟積雪等。美國的父母們常說,只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謀生的能力,讓他們吃些苦是值得的。
日本有一句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空氣和陽光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余的一切都要通過勞動才能獲得。
根據(jù)這些道理,中國的家長們至少應做到:小學生自己的吃飯穿衣、整理書包、整理房間自己負責;中學生自己洗衣服、幫助做家務,農(nóng)村的孩子干點農(nóng)活;大學生做家教,打零工,都是應當?shù)摹?/p>
8、鼓勵或帶領孩子積極參加公益勞動
公益勞動是一種知和行統(tǒng)一的實踐活動,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愛心和社會良知。鼓勵或帶領孩子參加公益勞動,能在認知和行為兩方面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會讓孩子樹立起"心系他人,心系集體,心系社會"的思想觀念,提高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從公益勞動中體會社會對自己的期望。這些都是一個優(yōu)秀人材所應具備的素質。
公益勞動,小到清掃樓道,清掃公共庭院,義務掃雪,為殘疾人服務,到敬老院打掃衛(wèi)生為老年人服務,大到義務植樹,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等。對于孩子參加這些活動,家長應給予及時地肯定和贊許,這會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體驗到公益勞動的快樂。
9、不要把做家務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
家長要通過贊揚孩子的勞動行為、珍惜孩子的勞動成果來使孩子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避免夸大勞動的臟和累,更不要把勞動當作孩子犯錯誤后的懲罰手段,不要用恐嚇的語氣強迫孩子做家務。要讓孩子感覺到做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和義務。
10、不要無意中挫傷了孩子勞動的積極性
孩子初學做家務時,肯定做得不太好:才學穿衣,可能穿得慢一些;才學掃地,可能會不知道先從哪里開始掃起;才學洗碗,可能會把碗打碎;才學燒飯,可能會把飯燒糊;才學洗衣,可能洗得不太干凈。我們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做得不好而表露出不滿意或不放心,這樣容易挫傷孩子勞動的積極性。也不要在乎孩子打碎一個盤子一個碗,與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精神相比,打碎一個盤子一個碗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