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述游戲的5個特征,我們可以說,游戲從本質上說是指一類由幼兒自主控制的、能帶來愉快情緒體驗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動。在這里所談到的其3個本質特點中,由幼兒自主控制是游戲的最內在的本質。
3.游戲在促進幼兒情商發(fā)展中的作用現代兒童成長理論家皮亞杰通過試驗證明,“游戲的種類和質量對兒童智力、體質和情感的發(fā)展起到核心作用”,因此,不同種類的游戲會對幼
兒的各種情緒能力的發(fā)展有促進作用。
3.1游戲促進幼兒的情緒表達能力
許多研究證實兒童具有先天的情緒機制,也就是說,嬰兒在出生的時候就會表現出對事物的喜歡與厭惡;3個月一4個月時他們已懂得表達憤怒;而5個月一7個月時,他們開始能夠表露出悲傷和恐懼,隨后是羞恥和害羞_o發(fā)展到1歲后,他們就能夠表達內疚和蔑視等復雜的情緒了。這些情緒反應都是在進化中獲得的,并在外部世界的各種刺激誘發(fā)下發(fā)生、展現。早期父母和嬰幼兒之間的一些親子游戲,可以促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父母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他才形成對周圍人和事物的信任,才會積極地探索外面的世界。幼兒的情緒表達得到肯定,他們的情緒表達能力才會進一步發(fā)展。如果父母對孩子采取漠不關心、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孩子的情緒表達得不到父母的關注,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不被重視的,這個世界是冷漠的,從而喪失了探索外部環(huán)境的熱情,他的情緒表達能力得不到發(fā)展甚至會慢慢退化。
3.2游戲促進幼兒的情緒識別能力
研究表明,幼兒的情緒識別能力是逐步發(fā)展起來的。2歲一3歲幼兒已具備最初的認識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猜測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表現出一定的移情能力,但容易受
他人情緒的影響。4歲一6歲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逐漸提高,能夠認識并理解他人的情緒,并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但此時幼兒在認知和情感上都較自我中心,容易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斷他人的情緒情感,在認識他人情緒、管理他人情緒方面的能力較弱。游戲可引導幼兒以適當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并幫助幼兒學會認識并控制自己的情緒。如當幼兒呼啦一下把搭好的積木推翻時,父母可以說: “你不高興,是嗎?不高興我們可以玩別的玩具,但不能朝積木發(fā)火。”游戲還可引導幼兒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如讓幼兒扮演病人,成人扮演醫(yī)生,讓幼兒告訴成人他哪里不舒服,是否很痛、很害怕等等,讓幼兒在這種假裝游戲中體會他人的心理感受,學習如何應對和排解自己的消極情緒。
3.3游戲促進幼兒的情緒學習能力
情緒學習能力,即他們和任何人的交往都是一個情緒學習的過程。他們從經常接觸的人那里
學習他們對各種事物所表達的情緒。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這樣評價,“游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具有與成人的活動、工作、服務同樣重要的意義。兒童在游戲中什么樣,當兒童長大的時候,他在許多方面的工作中也會什么樣。”游戲是幼兒主要的社會活動形式,他們通過游戲開始探究周圍世界、認識社會生活、體驗人與人的相互關系,從而使他們的情感社會化。因此,我們要鼓勵幼兒游戲,特別是幼兒群體游戲,家長也應高興地接受孩子發(fā)出的參與游戲的邀請,在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社會化的情感,培養(yǎng)幼兒團結協作的精神,使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同伴及父母好的情緒反應的特點,并最終形成自己對社會事物的各種有利的情緒反應變化。
4.小結
現代社會中,高情商對一個人的成功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0—6歲是幼兒情緒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家長和老師在游戲中對幼兒進行正確引導,將會對幼兒具備的三大情緒能力:情緒表達能力、情緒識別能力、情緒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起到關鍵作用,幼兒的情商發(fā)展可以得到促進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