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這么說:無論你的孩子是否在美國出生,只要他們在美國這塊土地上成長起來,他們就是“美國孩子”(American kids);而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外國移民,應該用美國人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
我認識一對在郵局工作的韓國夫婦,他們一年到頭加班工作,拼命掙錢。據他們說,因為他們的兒子讀大學花費很大,除了支付學費外,他們每月還要給孩子一千五百美元生活費。在我們所在的印第安納州的公立大學讀書,我滿打滿算:吃住加零用,一個月一千美元應該夠了。我問他們?yōu)槭裁唇o孩子這么多錢?他們起初支支吾吾不說,后來因我的兒子要進大學了,向他們討教大學費用問題,他們才道出原委。
原來他們的兒子好喝酒,據說在他住的公寓房間里就放著一個啤酒桶。那玩意我見過,一般是人多聚會時才使用,而他們的兒子平日里就放在身邊,看來酒真是喝得很多;大概也經常邀朋友一起喝,這樣花費自然就大。另外,那孩子還喜歡交女朋友,而交女朋友又要花錢的。
我問這對韓國夫婦:你們的孩子在外面又喝酒又交女朋友,你們不擔心嗎?他們回答說,他們只要求兒子不要因酒誤事。夫妻倆甚至還有些得意地說,他們的兒子雖然好酒,但學習成績一直不差;最近那孩子參加醫(yī)學院入學考,還考得一個較高分,看來以后有把握進醫(yī)學院。關于交女朋友,做父親的只是告誡兒子,要防止女友懷孕,以免麻煩和負擔。
“我還能說什么呢?”當父親的說,“他是‘美國孩子’。”言下之意,這就是“美國孩子”的生活方式,父母管不了的。這位父親還說,孩子的大學生活就這么幾年,讓孩子好好享受青春時光吧,將來工作了,這樣的快樂日子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這可真是一片父母心。
其實,“美國孩子”并非都像這對韓國夫婦的兒子那樣的。我聽我兒子說,他的大學同學中,無論族裔或來自哪一個國家,不喝酒、不交女朋友的很多。簡單地給一種生活方式貼上“美國孩子”的卷標有失偏頗。
美國大學對學生品行也挺關注的。在我的兒子跨進大學校門前,我們就已經收到他要去的那所大學寄來的一封信,信中專門討論大學生喝酒的問題,要我們家長配合學校,對孩子做好這方面的教育。看來自由開放的美國大學,對學生也不是完全放任不管的。我們的那些在美國成長起來的孩子,即所謂的“美國孩子”,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有責任對他們進行教育。
自立能力強是“美國孩子”身上的特點。“美國孩子”一般在進入高中后,就開始利用課余時間打工掙錢了,花自己掙的錢是他們最感到驕傲的事。如果拿父母辛苦賺來的錢,供自己盡情的享樂,反而倒不像“美國孩子”了,這一點恐怕是視自己的兒子為“美國孩子”的那對韓國夫婦沒有想到的吧。(達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