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嘉升 我兒子今年9歲,讀小學3年級。去年9月份開始入學同源中文學校。至今已10個多月了,已學完了拼音和中文教材第一冊。與入學前相比,中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為系統(tǒng)地學習了拼音,發(fā)音方面也好了許多,我們家長也對孩子的中文學習增強了信心。 我們夫婦雖然都是中國出身,但我們周圍很少中國親戚,中文環(huán)境并不算好,孩子在國內(nèi)待的時間最長的只是出生時的4個月。我們一兩年回一次國,最長的也只能待一個月左右,孩子從小就是用日語,我們對孩子的中文教育也做過很多嘗試、很多努力。我們從國內(nèi)買回來很多中文教材、語音讀物,從拼音開始教孩子,但效果總是不夠理想。因為孩子對中文的需求不強烈,他的生活中不需要中文,所以學習意欲不明顯,再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于中文發(fā)音的模仿力也在減退,普通話不標準。我從書中得知,孩子對于言語的接受力在8歲之后隨著腦的發(fā)育成熟就會逐步衰退,便更感到了時間的緊迫性。在去年孩子入中文學校之前,我們一起回國過暑假。我讓他去了附近幼兒園的暑期班,每天從早到晚生活在沒有一句日文的環(huán)境中,孩子第一次感到不會說中文的痛苦。雖然時間比較短,沒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孩子之后對中文有了興趣,看中文電視,經(jīng)常跟我講一些中文單詞。我認為學任何一樣東西,首先得對它產(chǎn)生興趣和喜愛。孩子對漢字很有興趣,我給他看關于漢字由來的中文錄像,通過畫來學習漢字,還常常拿中文的漢字與日文的漢字來比較之同異。有很多家長對于孩子同時學二、三門語言常常會有孩子是否會混淆的顧慮。我認為不同的語言之間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找到其共通點,會一通百通,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在日本學校的學習雖然較之國內(nèi)輕松,但孩子課余參加各種興趣學習和體育鍛煉,也沒有很多時間來學中文。但我以為語言除了寫、記、讀之外,聽、看、理解也十分重要。有空的時候看些中文電視,可以在娛樂中學習。平時談話中夾雜一些中文單詞,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匯量,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還有,在學習之后,我們必須通過使用才能讓孩子記住。在中文學校,老師每次都講一些新單詞,也常常讓孩子組詞、造句。平時學到的東西在課堂中得到利用對于孩子的學習有很大的促進。我也盡可能坐在教室后聽課。老師所提到的新單詞在之后的一星期的生活中使之得到發(fā)揮,即使只有一個、兩個,也能使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成果與樂趣。另外,我孩子的小朋友圈中雖然沒有中國孩子,但他常常會教小朋友一些自己學到的中文,也會有小朋友來問他這個中文怎么講、自己的名字中文怎么念,這使他對于自己的中文水平有了更大的渴求。去年夏天在國內(nèi)度過的暑假,他的研究課題就是向日本孩子介紹中國。他自己拍了很多照片,做了專題,帶了中國的土產(chǎn)給日本孩子們品嘗。在課堂上作介紹,把商標上的中文念給大家聽,使孩子感到學習中文的成就感。 能夠入學同源中文學校,有機會跟中國老師、眾多的中國孩子一起學習中文,我們感到十分幸運,也一定會珍惜這樣的機會,和孩子一起努力學好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