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幼教工作者要積極發(fā)展幼兒期的無意識記憶和有意記憶,一方面要按照影響無意記憶效果的特點,采取適當相應的措施,以提高他們的記憶能力記憶效果;另一方面,必須加強幼兒言語系統的調節(jié)機能,經常提出明確的有意記憶的要求,并且注意發(fā)展幼兒積極的活動動機,促進他們有意記憶能力的提高。
第二,機械記憶占優(yōu)勢,理解記憶逐漸發(fā)展。在早期教育中,常見父母與幼教工作者讓孩子們死記硬背,這樣做未必見好。從記憶方法上,記憶可以分為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前者是機械重復,硬背死記;后者是理解意義,記住內容。由于幼兒經驗少,缺乏記憶的方法,所以只能以機械記憶為主要方法。但幼兒期也是有理解記憶的,例如,兒童復述故事時,他絕不是一字一句地照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或多或少地經過了組織加工。在一定意義上說,幼兒的理解記憶比機械記憶效果好,也就是說,幼兒對可理解的材料要比無意義的或不理解的材料記憶效果好得多。例如,幼兒對詞的記憶要比無意義音節(jié)的記憶效果好。記憶熟悉的詞要比生疏的詞的效果好。因此,父母與幼教工作者從兒童的幼兒期起,就要引導他們理解要記憶材料的意義,要掌握一定的力所能及的記憶方法。然而,幼兒的機械記憶是主要的,機械記憶仍然占著優(yōu)勢。等到他們入學后,隨著年齡的增加,機械記憶才逐步減弱,理解記憶逐步占優(yōu)勢。正因為幼兒期機械記憶發(fā)達,因而從幼兒期,甚至更早一點兒就應該讓孩子背點兒東西,例如詩詞、漢語拼音、外語單詞等;利用機械記憶,從小就讓兒童打下知識的基礎,這是早期教育中很重要的一條心理學依據。
第三,形象記憶占優(yōu)勢,語詞記憶逐漸發(fā)展。形象記憶或表象記憶是借助具體的形象或表象來記憶某種材料的,例如到過頤和園公園之后,兒童能回憶萬壽山的形象。語詞記憶是利用詞的標志來記憶材料的,它在兒童言語系統出現之后才產生。心理學研究材料表明,幼兒階段,形象記憶效果高于語詞記憶的效果,這主要是由于學齡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總趨勢,即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的特點所致。隨著幼兒抽象邏輯思維與言語的發(fā)展,可以看到,幼兒形象記憶和語詞記憶的能力也都隨之提高,而且語詞記憶的發(fā)展速度大于形象記憶,語詞記憶的效果逐漸接近形象記憶的效果。因此,在早期教育中,父母與幼教工作者要充分運用直觀性原則,同時要加強語詞的解釋說明,使形象和詞在幼兒記憶中相互作用,從而提高記憶效果,促使記憶發(fā)展。
二、幼兒記憶策略的發(fā)展(一)復述策略在一個研究中,給幼兒園的幼兒、小學二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呈現一系列圖片并讓他們記住。在呈現圖片后的15秒內,兒童準備復測。一個研究者觀察幼兒在這段時間內動嘴唇的次數,并認定它與幼兒要努力記住詞有關。研究者報告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復述的次數也有所增加。85%的五年級兒童表現出一些自發(fā)復述的證據,然而,只有10%的幼兒園兒童是這樣做的。另外,平均而言,在同一個年齡水平上,那些復述得多的幼兒比那些復述得少的幼兒回憶得更多。
(二)組織策略如果說復述策略是機械的記憶,那組織策略則是意義的記憶。人們可以通過對記憶內容的組織加工,把新材料納入已有的知識框架之中或把材料作為合并單元而組合為某個新的知識框架,從而獲得更好的記憶效果。對記憶材料可以用多種方式組織加工。下面介紹幾種加工方式。
1.歸類加工如果向你呈現60張圖片,它們分別屬于家具、碗碟、花、交通工具等,然后要求你進行自由回憶,你會怎么做呢?你自然知道,要記住60張互不聯系的圖片要比把這些圖片聚集為幾個類別再進行記憶困難得多。所以可能的做法就是將這60張圖片分門別類再進行記憶。事實上,已有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歸類加工是促進幼兒記憶的一種良好的組織策略。你在上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類別歸類,意思是指我們在記一系列項目時總是傾向于將它們按一定的類別記憶。還有一類歸類加工是聯想歸類。所謂聯想就是由一種經驗想起另一種經驗,或由想起的一種經驗又想起另一種經驗。人們在記憶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著名的聯想三定律進行歸類加工。例如,根據接近律(由一種經驗而想到在空間上或時間上與之接近的另一種經驗)而將桌子—椅子、男人—女人等詞匯組織在一起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