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的教育,太過偏重左腦的訓練與開發(fā),忽略右腦的功能。日本人的英文普遍學不好,根據(jù)美國的英文檢定機構“托福”在1991年的統(tǒng)計,日本人的英文在亞洲27個國家中倒數(shù)第二,并非日本人的腦比別人差勁,而是把英文輸入左腦(受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的影響),只能得到分析性左腦的輸出所致。學習語言,如果不輸入到右腦是無法進步的。簡言之,學習語文不能根據(jù)該語文一字一句地分析,而應以整體方式記憶與學習。打個比方,看一輛車的整體而在右腦中留下心象,比較把車的每一部位記下,然后在湊合起來記憶整輛車的形貌,容易得多了!俄國莫斯科摩利斯托雷遲外語學校,采用“暗示學習法”讓學生完全處于法國人的圖象下學習法文的方式,也是一種右腦圖象(心象)學習法。這種方法要學生作冥想,引導出右腦的電波,使學生完全投入法國人說話的情態(tài)中,摒除心理障礙和音障,讓學習更有效,因為在(Theta)波中(7.5赫),法國人說話的音調,會浸透到學生的潛意識中。純粹用機械式的,切割式的,僅涉及左腦的教學法無法使所學的涵化(Internalization)。唯有運用深化的綜合性教學,或涉及右腦配合左腦的功能,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潛在力,讓學生充份發(fā)揮其智能。
生物科技革命與資訊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沖擊。17世紀開始的工業(yè)革命,導致人類之前數(shù)千年尊崇的語文智能,逐漸擴散至數(shù)學邏輯智能(數(shù)學邏輯與科學關系密切)和感受空間與其他智能。這些智能的重要性逐漸在工、商業(yè)昌明的社會顯露出來。人類自18世紀至19世紀末歐洲工業(yè)革命后200年內所累積的知識量等于人類5700年來所獲得的知識總量的兩倍,而近100年來知識量又增加了5倍。知識量的暴增,使各種行業(yè)高度精細化、專業(yè)化,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在其名著《世界大趨勢》中強調摒棄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tǒng)而提倡思維、批評及創(chuàng)意。有效的思維創(chuàng)意須靠左右腦的充份運用與開發(fā)。因此,未來的教育(其實早已在許多教育家、教育工作者的論見中提出),應強調左、右腦兼用的批判性思維與形象思維教育,而不是注重左腦死記死背的填鴨式教育。學生的才智表現(xiàn),應至少在七種領域中評估。素質愈高的學校,應是一所讓學生充份開發(fā)他們的多元才智的場所;一個高素質的社會,也應是一個能讓多元才智充份發(fā)揮的群體。對多元智能的認識,不僅是證實“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話中的哲理,更應知道怎樣使“我材”在適當?shù)念I域中發(fā)揮最大的效用。當社會不斷的改變時,今日一些無足輕重的智能,會隨著時日的遷移而變得灸手可熱。當20世紀以工業(yè)為主的經濟形態(tài)轉變以服務為主的21世紀社會時,人際交往智慧的重要性就會隨著提高。同樣的,當資訊通過錄像帶、電腦畫面等各種視覺形式而愈來愈廣泛傳布時,視覺空間智能便愈形重要,而那些具有高度想象力的專門人才就成為各方爭取的對象。為人父母與教育工作者,應以更廣闊的視野,觀察及啟發(fā)他們的下一代,不要太早給孩子們貼上他們的標簽,判定他們能力高低。
這篇文章,僅談及“智”的層面,因篇幅所限,無法觸及教育領域里的其他課題(尤其是有關“心”的教育課題),謹此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