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結:利用鏡子,將其調整到一個合適的角度,就可以改變光原本的方向。
【設計思路:該環(huán)節(jié)要給予幼兒充足的操作時間,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充分體驗和感受光線改變方向的過程。本環(huán)節(jié)開始部分所需要的經(jīng)驗與第一環(huán)節(jié)“光是直線傳播”的經(jīng)驗相契合,教師通過提供鏡子,讓幼兒嘗試改變光的方向,以提升幼兒的認知經(jīng)驗!
3.鐳射光傳遞解謎(通過合作完成解謎,進一步觀察光反射的科學現(xiàn)象)。
(1)討論:大家分別傳了什么?都是怎么傳的?
(利用鏡子改變光線的方向。)(2)幼兒分組操作(教師指導:保持光線傳遞的穩(wěn)定性)。
在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前提下,改變固定在椅子上的鏡子的角度,完成多次光線的傳遞,直至光線傳遞至9號鏡子(墻壁上)(見圖五)。
(3)討論:光線射到哪里了?有什么秘密呢?
(光線照射到掛在墻上的水粉畫上,暗示隱藏鑰匙的線索。)(見圖六)關燈后,由于畫上的花瓶處涂上了熒光粉,故能在黑暗處發(fā)出藍光,暗示鑰匙所在地。
(4)關燈,觀察水粉畫,找到解謎關鍵。
(在關閉燈的前提下,畫中的花瓶發(fā)出熒光色。)【設計思路:這是活動的高潮部分,通過改變8張椅子(鏡子固定在上面)的位置、角度來傳遞光線,完成解謎。經(jīng)由“密室主人力和教師的語言引導,提醒幼兒注意游戲規(guī)則,要通過合作才能完成任務。由于提供了在弱光環(huán)境下可以清晰看到光線傳播的激光筆,因此進一步鞏固了幼兒“通過鏡子可以改變光線方向”的認知經(jīng)驗。讓幼兒靜心觀察和小心操作,是本環(huán)節(jié)教師介入的關鍵,旨在進一步提升幼兒在科學探究中的學習品質。最后通過水粉畫上的熒光提示,找到鑰匙!
三、逃出“密室”(小結,再次激發(fā)興趣)1.帶領幼兒逃出“密室”,激發(fā)幼兒再探索的熱情。
2.室外小結:今天我們的冒險旅途很刺激,同時也學到了不少本領。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它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希望你們也能讓光成為自己的好幫手。
【設計思路:現(xiàn)在“密室主人”的語調變得輕松愉快,讓幼兒在逃出“密室”的同時也從緊張刺激的情緒中“逃出”,這是情緒上的宣泄,同時也是感受成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顒又谐俗層變焊惺芄獾闹饕匦,其中出現(xiàn)的時鐘、規(guī)則要求等,也符合大班下學期幼兒年齡特點,因此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科學探究品質、規(guī)則意識和任務意識在這個活動中同樣重要。】
本案例榮獲:2013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優(yōu)(學前教育)一等獎。點評劉樹棵老師是“2013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優(yōu)(學前教育)”一等獎獲得者。他的集體教學活動“密室逃脫之光”新穎獨特、扣人心弦,是當前教師熱議的一個話題。
那日,看完劉樹棵老師的活動,有震撼,更有感動。震撼于他的巧妙構思、睿智架構,帶給幼兒難忘的歷程;感動于他對事業(yè)的那份執(zhí)著追求。這應該是他“逃脫系列活動”的又一個設計,一位男教師能如此兢兢業(yè)業(yè)地思考、實踐,并愉悅地享受過程,歸根到底源自于他對孩子由衷的熱愛。
看完“密室逃脫之光”,我不止一次地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會喜歡這樣的活動嗎?
回答是毋容置疑的!因為,能跟著教師到一個透著微光的黑暗教室里,耳邊時不時傳來隔空、神秘的“密室主人”的聲音,那是一件多么稀奇、多么難得的事情呀!關鍵是,在這樣的“密室”里,不僅能在燈光底下玩鏡子,還能看到一道道“綠光刀在教室里穿梭,仿佛進入了一個奇妙無比的“科幻世界”……難怪每次活動結束,總會有孩子追問:“下次還來嗎?”
看完“密室逃脫之光刀,我不止一次地想:假如我是一線教師,我能在活動中收獲什么?
第一,我會驚嘆“時尚,原來可以這樣走近幼兒”。“密室逃脫之光”是男教師執(zhí)教的一個洋溢著現(xiàn)代氣息的活動。男教師本身對周圍生活中“新興事物”的好奇與接納以及教師希望與孩子共享的那份激情推動著教師設計活動。然而,設計活動僅有敏銳與熱情還遠遠不夠!要真正落實“基于兒童發(fā)展刀的理念,需要教師在孩子的原有經(jīng)驗與教育目標之間進行平衡,這也是當今課改中幼兒教師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zhàn)。很高興,能看到劉老師對“密室”可能帶給孩子的“別樣感受”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很欣慰,能聽到劉老師結合主題活動中孩子的興趣熱點生發(fā)活動,并在孩子的舊、新經(jīng)驗之間建立聯(lián)系……于是,他的前期判斷與梳理,最終讓活動變得恰如其分、惟妙惟肖,教師不僅如愿以償?shù)貙斚律鐣贻p人熱衷的游戲悄然帶進了兒童世界,還以“密室逃脫”為目標,激發(fā)孩子聽清指令、破譯難題。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入情入理,讓人掂量出教師對孩子興趣、經(jīng)驗的一種尊重。
第二,我更確信“經(jīng)驗,應該在親身體驗中獲得”。“密室逃脫之光”實質上是一個科學探索活動,教師鼓勵孩子利用各種材料探索、感知科學經(jīng)驗。然而,當教師以“密室”為背景時,就已經(jīng)讓活動充滿了懸念!難道不是嗎?教師提供了數(shù)字卡片,可我們誰也不曾料到,當一張張卡片放在手電筒的前方,卡片的影子上竟然還會產(chǎn)生奇妙的數(shù)字!孩子驚嘆、孩子琢磨,最終恍然大悟:“卡片上有洞,光線從一個個小洞里穿過去,影子上就有數(shù)字啦!”當越來越多的孩子利用手上的鏡子將屋頂射燈傳導出的光照射到多媒體屏幕上那個指定的“電池”時,意料之外的事又發(fā)生了,“電池刀居然慢慢變小、還慢慢移動,“你是怎么把光送給電池的?”孩子迫不及待叫著“輕輕地動鏡子!”“讓鏡子側一點、再側一點!”“電池跑到哪兒,鏡子就朝著哪兒!”當教師將孩子分成8組、激發(fā)孩子利用鏡子依次傳遞激光時,教室里一道道激光“亮刀了起來,不僅把活動推向高潮、令人嘆為觀止,更讓孩子在親自動手、親眼目睹中深切理解了“光能借助光滑的表面反射”的道理……一次次的“意料之外”不只是形式上的絢爛,當孩子情不自禁地要將自己的體驗“和盤托出”時,我們聽到了孩子在用自己的語言解釋科學道理。事實上:教師只有將關注點真正轉移到“讓兒童玩中學刀時,教師的環(huán)節(jié)設計、材料提供才會帶上“放手探索、放手體驗”的色彩,這應該是一個科學探究活動真正美妙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