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要用冷暴力對待孩子
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存在著家庭冷暴力,不用棍子打,不體罰,嘲笑、諷刺、冷漠時常發(fā)生,直接影響著青少年性格的成長。
有不少孩子在物質上是富裕的,而在精神上是不快樂的。除了學習剝奪了他們一部分快樂時光外,家庭教育也使一些孩子快樂不起來。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就會采取冷暴力的方式:對孩子態(tài)度冷漠,常常愛答不理,有的對孩子期望過高,經常把孩子說的一無是處,有的父母只關注學習成績。
一些家長看到孩子的成績不理想,達不到家長要求時,于是就選擇了對孩子冷眼以待,認為只要沒有傷及孩子的身體,就不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一位媽媽因為孩子成績不好很是失望生氣,從笨蛋一直罵到沒出息,簡直讓孩子無法抬頭,然后就采取故意不理睬孩子。持續(xù)一個星期沒和孩子說話了,恨孩子不爭氣。在失望之余,對孩子的態(tài)度越來越冷漠,這種發(fā)泄其實很傷孩子自尊心,讓孩子很難受。
孩子每天回到家,父母都不說話,心里擔心是不是父母不愛自己了,每次自己想把學校發(fā)生的事情告訴父母,但看到冷冰冰的臉,自己都不敢說話。
孩子放學回家后,餓了啃方便面,家長不過問孩子的一日三餐。這種做法并不能使孩子按照家長的意愿反省自己的過錯,只會加深孩子對家長的心理隔膜,并且在心靈上留下創(chuàng)傷。
家長表現出來的冷眼相待和無聲語言,有時就是一種冷暴力。這樣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大的傷害。父母對于孩子只是一味要求,并沒有真正去了解他們,久而久之,相互之間的隔閡就越來越深。
如今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當看到孩子沒有按照他們設計的模式發(fā)展時,他們就著急了。父母認為我今天對你的付出對你的教育,你就得拿出成績來。期望值不能達到就會產生焦慮不滿發(fā)泄孩子身上!孩子很長時間看不到父母的笑臉。長時間會使孩子的性格發(fā)生了改變。
作為家長,一定要好好地反思反思,孩子表現不好,不要一味的去責怪,試著和他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即使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也要鼓勵大于指責。用關愛的語言感化激勵孩子的心靈。
家長的期望要適合孩子的發(fā)展水平,不能不切實際。期望要全面一點,比如期望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正直的人或善于和人相處的人等。
家長要了解孩子,用平等的溝通代替冷暴力,多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他的個人選擇。及時鼓勵孩子好的改變,對孩子的缺點、弱點,要就事論事,多引導,多幫助。
當發(fā)生家庭冷暴力時,若雙方不愿說話,可采用發(fā)短信、寫郵件等方式。雙方可以先從時事等雙方較不敏感話題逐步進行及時溝通、交流才是化解矛盾的最好辦法。
學習積極的溝通方式,在有矛盾時做主動、坦誠的溝通,將矛盾有效化解。積極溝通方式不僅有益于感情交流,有利于心理健康。
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注意自己的言行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不要用老一輩的思想去教導孩子,時代在進步,父母需要及時補充能量,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社會的未來。讓他們避免受到冷暴力的傷害,是我們家庭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讓孩子遠離冷暴力,健康成長,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