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提示呢?那就是,寶寶雖小,但他迫切渴望與你互動、一對一的相處以及眼神的交流。作為父母,你無需用益智玩具和海報塞滿嬰兒房,因為一個孩子學習社會交往、情感交流是從他們最早和父母的互動開始的:他第一次凝視你的目光,他第一次用微笑回應你給予他的微笑……其實孩子無時不在跟你“講話”,重要的是你知道如何去“傾聽”。
同情心
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霍夫曼最近進行的實驗是,把一個嬰兒放在另一個正在哭泣的小寶寶旁邊,通常的結果是,兩個寶寶都會大哭起來。但當研究人員用小寶寶自己的哭泣聲錄下來再播放給他聽的時候,小寶寶卻很少跟著哭了。6個月大的時候,他通常不會跟著別人哭了,反而是沖著哭泣的小伙伴做鬼臉。13個月到15個月的時候,他就會開始主動去安撫哭泣的小伙伴了,甚至還找來媽媽幫忙。
發(fā)現(xiàn):嬰兒從出生開始就有一種自然形成的同情心,能從其他人的情緒中形成共鳴。只是這種同情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退。
敏銳的“小觀察家”
針對嬰兒的識別能力,明尼蘇達大學神經科學家查爾斯·納爾遜作了相關實驗。他給6個月大的嬰兒看一組黑猩猩照片,其中的猩猩并非同一只。讓他驚訝的是,每換一張照片,小寶寶都同樣看得津津有味,“他們看得出每只猩猩長得不一樣。”成人可以嗎?當然不行。事實上,9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看不出來了。“不過這個時候,他們對人的識別能力大大提高。”
發(fā)現(xiàn):研究人員認為,嬰兒從10到11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學習觀察。觀察能力和情緒識別能力的養(yǎng)成,對改善嬰兒早期情緒紊亂征兆(如孤獨癥)有很大的幫助。
牙牙學語不只是模仿
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邁克爾·古德斯泰因教授的實驗是,在兩組8個月大的嬰兒中,第一組的媽媽們被要求對小寶寶的咿呀兒語立刻做出反應,對他們微笑、進行愛撫。第二組的父母親則被要求不經意地微笑,并不刻意回應小寶寶發(fā)出的某一聲音。結果,第一組的寶寶們很快就掌握了更多的發(fā)音,遠遠超過第二組。
發(fā)現(xiàn):父母對嬰兒牙牙學語給予關注和回應對他們學習語言至關重要。這會激發(fā)他們去嘗試更多不同的發(fā)音,因為小寶寶總是在不斷地努力以期得到更多關注和回應。
學習外語的天才?
華盛頓大學語言與聽覺科學系教授帕特麗夏·庫爾對兩組9個月大的美國嬰兒進行了測試。第一組與講中文的成人呆在一起,玩玩具、說話。經過12次的相處,這一組的寶寶們學會了識別中文語音。而另外一組只與英語接觸的嬰兒則無法識別母語之外的另一種語音。同樣的實驗用錄像帶播放中文課程取代成人說話,小寶寶們便什么也學不到了。
發(fā)現(xiàn):嬰兒學習外語能力非凡,但缺少了感情聯(lián)絡,錄音機播放的教學內容對他們來說無異于吸塵器發(fā)出的噪音。小人學大人,才是寶寶學習外語的獨家“秘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