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法三:
對愛問的孩子不要嫌煩
三四歲的小孩子愛提問,不僅問題多而且五花八門,他們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但是他們的知識經驗又無法解答這一切,所以就喜歡向大人問這問那。孩子愛問“為什么”,父母應該怎么辦呢?
具體事例:平日佳佳就整天小嘴不停,整個一個小“十萬個為什么”,放了暑假呆在家里沒有小伙伴分享問題,爸爸媽媽一回到家,她追著大人說這說那,但是爸爸媽媽勞碌了一天,回到家里又要做家務,好容易閑下來想歇歇,佳佳又跑過來纏著媽媽問事情,媽媽就會不勝其煩:“乖女兒,別吵了,讓媽媽靜一會兒!”媽媽沒有注意到佳佳臉上失望的表情。
專家解惑: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當孩子提出問題時,有的父母嫌孩子纏人,會對孩子說:“去去去,不要問個沒完,長大了就會知道的。”這是不對的,這樣做會扼殺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長此下去,孩子會因為怕父母責罵而不敢再提問題。
正確做法: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父母千萬不能嫌麻煩,要鼓勵、表揚孩子肯動腦筋,同時,要認真地和孩子一起探尋問題的答案。當問題太難時,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如果問題不是太難,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啟發(fā),鼓勵孩子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去思考。當不能正確回答孩子的問題時,不能不懂裝懂,含糊其辭,要向孩子說清楚“這個問題我現(xiàn)在不會回答,我們一起來看書找答案!
親子法四:
孩子胡鬧不要動輒打罵
寶寶的情緒一旦失去控制,他的胡鬧就會令頭痛的父母無所適從。如果恰好在公共場所,爸爸媽媽容易頭腦發(fā)熱,直接與寶寶“交鋒”,臉紅脖子粗的,也許一沖動就容易動手打孩子。
具體事例:寶寶放假在家,爸爸媽媽變著法地想著新玩法,這周六剛好輪到安排去游樂園,一家人歡天喜地地出了門,可是到了游樂園,寶寶像放風一樣地要求父母玩這個玩那個,不如愿就滿地打滾,媽媽終于失去耐心動手打了他,這下寶寶更是放聲大哭,周圍人群的指責讓媽媽既生氣又尷尬。
專家解惑:從寶寶幾個月開始,他就已經開始理解人的各種面部表情。父母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孩子會感覺不知所措,因此對父母的教育意圖產生誤解,時間長了,容易焦慮不安,終日提心吊膽,結果卻往往離父母的要求更遠。而且經常打孩子的父母會樹立一個壞榜樣,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在家里挨父母打,到外面他就打比他小的孩子。
正確做法:無論孩子怎樣大喊大叫大哭大鬧,失去控制,父母都不要對著寶寶吼叫,首先可以保持平靜的表情面對孩子,嚴肅地看著他的眼睛,傳達你的堅持態(tài)度;當父母也覺得實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則最好采取冷處理,不理睬或者把孩子單獨放到一間房子里去反省,讓他獨自待上一兩分鐘,他一看沒人注意,慢慢就會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