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健萍則指出一個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如今中國的成年讀物也越來越講求“讀圖”,這正是在幼年時圖畫閱讀嚴重缺失所造成的。因此對于學齡前的孩子,應給予他們足夠多的圖畫閱讀,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字,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應逐步由圖向文字過渡,到了成年以后就該完全以文字閱讀為主了。
但簡健萍也不反對學齡前的孩子在自發(fā)需求下識字。“對于處在語言敏感期的3-6歲孩子,也不必扼殺他們主動學字的欲望。當孩子覺得只有認識封面上的字才能挑到自己喜歡的書、只有認識包裝盒上的字才能買到自己喜歡的食品時,家長便應趁機引導他們學字。”
親子閱讀的常見誤區(qū)
誤區(qū)一:孩子大了,就該讓他自己去讀書,培養(yǎng)獨立能力嘛。
點評:親子閱讀不僅僅是教會孩子閱讀,更是陪伴孩子一起分享閱讀樂趣的時刻。孩子是非常需要家長的這份陪伴以培養(yǎng)他們對閱讀持久的興趣。
誤區(qū)二:時間一到,就把孩子拉過來看書,不管他是不是正在專注地玩玩具或是看一個電視節(jié)目。閱讀是每天必須完成的功課。
點評:粗暴打斷孩子的興趣點,把閱讀當作一項任務強壓給孩子,勢必會增添孩子對閱讀的厭惡和反感。
誤區(qū)三:給孩子念完故事,總是叫他復述這一頁講了什么。最好能把整篇故事都背出來。每天給孩子反復念一首唐詩,直到他背出來為止。
點評:很多家長總是太功利,過分強調孩子的“輸出”,卻不重視自己的“輸入”。其實,只有足夠多的輸入,才會有讓人驚喜的“輸出”。就好比寫文章,要是沒有充足的文學養(yǎng)料,哪能隨心所欲地遣詞造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