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學校原因
新宇自上幼兒園以來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同學和老師這樣的大集體環(huán)境下的,同學和老師對于新宇的影響也十分重要,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老師對新宇的教育僅限于終止他的攻擊性行為,并未對其說明利害。除此之外沒有適當?shù)膽土P,讓新宇驕縱成性。再加上其他同學的避讓,也助長了新宇的攻擊性行為。
三、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引導方法
。ㄒ唬┨岣邇和纳鐣J知水平與移情能力
第一,社會認知水平與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密切的關系。學齡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控制能力主要依賴其社會認知水平。一般來說,幼兒的社會發(fā)展水平越低,就越傾向于忽視其他人的利益、痛苦和幸福。相反,社會認知水平越高,兒童就越易于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其行為就會向著與攻擊性行為相反的親社會行為方向發(fā)展。所以,提高兒童的社會認知水平有助于避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第二,有研究表明,幼兒的移情能力與其攻擊性行為是負相關的關系。幼兒的移情能力越低,其攻擊性行為形成的概率越高。如果讓攻擊者充分體驗期攻擊性行為給他人帶來的痛苦,就能有效地減少和避免其攻擊性行為。如,當兒童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時,引導他回憶一下自己摔倒時的疼痛,并與其討論這種行為時不被接受的,告訴他們怎樣做才是受歡迎的,這樣就能使其體會到他人的痛苦,從而減少和避免攻擊性行為。
。ǘ⿴椭變赫莆战鉀Q社會性沖突的策略與技能。
學齡前兒童由于缺乏知識經(jīng)驗,自控能力較弱,社交技能與說平也比較低,所以當同伴之間產(chǎn)生矛盾沖突時,經(jīng)常會因為缺乏解決人際關系問題的策略,而采取攻擊性行為來解決問題。年齡小的兒童要比年齡大的兒童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例如;當別的小朋友拿自己的玩具時,小班的小朋友會去搶回自己的玩具,迫使其把玩具還給他,由此而發(fā)生爭吵;而大班小朋友就會采取不一樣的策略,他們會向?qū)Ψ揭刈约旱耐婢。因此,當兒童遇到無法解決的社會性沖突與矛盾時,應教他們多向老師和家長請教,或者成人主動利用價值澄清、移情訓練、角色扮演等方式,開展談話活動、情景表演、故事講述等,組織兒童參與討論、學習、觀察,為兒童樹立正確的榜樣,鼓勵兒童使用非攻擊性的方式,如等待、合作、謙讓等,減少和避免攻擊性行為。對于被攻擊的幼兒,教師應告訴他們,與其哭和告狀,不如采取有效措施,被攻擊的幼兒可以表達自己的憤怒,有時甚至可以適當反抗,這樣既可以引導幼兒的自我保護又可以使攻擊者受到挫折。當攻擊者的行為受到老師的批評時,他就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
(三)引導兒童掌握正確的心理宣泄法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應鼓勵人們時不時的發(fā)泄內(nèi)心的不滿,否則這種沖擊性沖突積聚到一定極限就會以暴力的性質(zhì)發(fā)泄出來。因此,他大力推崇宣泄法。攻擊挫折理論也認為,人們一旦被挫折情緒激怒,憤怒的情緒就會作為具有攻擊危險的準備而存在,憤怒的情緒只有得到宣泄,才能有效降低人們的攻擊性行為。宣泄是一種有效地消除攻擊性行為與憤怒的方法。所以,在社會規(guī)范允許范圍內(nèi),要使幼兒學會對他人和自己沒有傷害的幻想攻擊活動等進行適宜合理的宣泄。例如,在兒童情緒失控或憤怒的情況下,可以將其攻擊對象轉(zhuǎn)換成物品,如給他沒用的玩具或者沙袋,讓其發(fā)泄,并在事后告訴他們發(fā)脾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給他人帶來傷害,這樣既滿足了兒童的心理需要,也可以使其被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還有助于減少和避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四)及時獎勵和表揚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例:朋友的小外甥上幼兒園打扮了,卻總是愛"靠、靠"的說臟話,一次朋友和我在客廳聊天,她的小外甥喊:"小姨,快過來,我用橡皮泥捏了個小烏龜。"朋友嘴上答應了,卻沒有過去,孩子生氣地說:"你聾了嗎?"朋友怒氣沖沖地沖進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