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兒故事教學活動的組織方法和注意要點
組織兒童故事教學,可以將情景游戲、課堂表演、口語交際、環(huán)境沉浸等多種形式貫穿于教學中,其具體方法有:
(一)提問法
提問法是故事教學中應用最多的種方法。提問法主要在以下幾種情形中運用:
一是故事教學開始時,以提問引出作品,為講述故事內容做鋪墊。
二是幫助幼兒理解作品時,采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層層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應能引起幼兒對作品內容的回憶,如"故事中的主人公說了什么話?而后又發(fā)生了什么事?最后怎么樣了?"也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幼兒領悟故事的主題,如 " 為什么會這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教師還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將自己對作品的內心體驗表達出來,如"喜歡故事中哪個人物,為什么喜歡?"等等。
三是引導幼兒復述故事或續(xù)編故事時,為保證幼兒將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講述出來,教師可以采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回憶作品中的主要內容。此外,在續(xù)編故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創(chuàng)造性提問的方法,以啟發(fā)幼兒的想像。例如,在著名故事《狼來了》中,教師可以這樣問: " 男孩的羊被狼吃掉了,為什么沒有任何人去幫他。這時男孩肯定后悔說謊話,欺騙人們。如果他當初不說謊話,真的有狼來了,會是什么樣子呢?"不過,創(chuàng)造性提問只適合于年齡較大的幼兒,對小班孩子,一般采用回憶性和體驗性的提問,以幫助幼兒理解并體驗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使用提問法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幼兒故事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幼兒理解欣賞故事中的主要內容,同時獲得審美愉悅,領略作品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應過多地提問,尤其不要過多地運用回憶性的提問。因為這種提問很容易千篇一律,如果按照"故事里有誰,他們在干什么,結果怎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這種公式提問,幼兒很容易對生動、有趣的故事產生厭煩心理,進而對故事活動失去興趣。因此故事教學中,教師要將回憶性提問與體驗性提問、創(chuàng)造性提問結合起來,盡量少用回憶性提問,將單調、機械的模式化問題轉為啟發(fā)式問題,從而保證教學過程的生動、活潑。
第二,教師還要注意提問法使用的時機和技巧。一般說來,在教師講述故事時不要提問,尤其是對那些內容豐富、情節(jié)緊湊的故事。若教師在講述中發(fā)現某個幼兒不認真聽講,可以采用注視或手勢暗示的方法,也可以提高聲音或突然停止講述以引起幼兒的注意,但不要因此而停下來問這個幼兒幾個問題或讓他把前面的故事復述一遍。這種做法不但無效,還會使其他幼兒對故事的興趣降低,破壞故事的完整性。教師在提問時也不要連珠炮式地在同一時間向幼兒提出幾個問題,而要按順序統(tǒng)籌安排。在第一次講述完后向幼兒提些問題,這些問題一般是回憶性的,問題不可太多,2-3個即可。第二次講述完后再提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讓幼兒體驗故事的主要情感,但同樣地,問題也不要太多,最多3-4個,否則故事教學課就變成了單調乏味的提問課。
(二)討論法
討論法也是故事教學運用較多的種方法,一般在中班和大班使用。討論法一般運用于理解作品階段和續(xù)編故事階段。在幼兒已基本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后,為進步訓動幼兒情緒,以深入理解作品內涵,教師一般可采用討論的形式,讓幼兒積極地動腦筋思考故事中的重點及難點問題。討論中,教師要鼓勵幼兒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設身處地地替故事人物出主意、想辦法,使幼兒在積極動腦筋參與的同時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例如,童話故事《小老鼠做蛋糕》,教師在講完故事后可以引導幼兒討論"小老鼠是怎么想辦法做蛋糕的?蛋糕做好后,小老鼠是怎么吃的?你喜歡故事里的小老鼠嗎?為什么?如果你是小老鼠,你用雞蛋做什么?"而在續(xù)編故事階段,教師運用討論法是讓幼兒就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做個簡要的分析,然后再運用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合理勝的續(xù)編。討論有助于幼兒拓寬自己的思路,加深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從而在續(xù)編時能做到故事結構完整,結尾與中間、開始部分形成合理的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