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以內(nèi)的孩子,她還沒有什么對錯概念,隨著自我意識的慢慢增強,他(她)會摔玩具、撕書等,從這些壞事中體驗自己動手的樂趣。孩子年齡小,給他(她)講道理是行不通的,訓斥一番也只會嚇到孩子,育兒理論大多會教父母引開孩子的注意力,不再繼續(xù)做壞事,我的方法則不同。
女兒1歲多時,就開始喜歡摔玩具,她并不知道玩具會摔壞,摔壞了又會怎樣,我想她起初只是喜歡聽那種落地的聲音,我從不阻止她,而是把一些不怕摔的玩具都堆在她面前,比如塑料積木、塑膠小動物、小皮球、沖氣玩具等,隨她一件件往地上扔,全扔完了,我領她再一件件撿起來,她嘴里一邊咿咿呀呀地說著,手和腳也不停地動著,如果把玩具拋得很遠或把圓的東西踢得直轉,她會很開心,我想,這和成人從踢球中得到的樂趣應該是一樣的。
我認為孩子這時的手部肌肉發(fā)育還不完善,想摔時就讓她摔,她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摔玩具時的注意力比較穩(wěn)定,還可以鍛煉手指的靈活性、手眼的協(xié)調性,在一次次摔、撿的過程中,她對各種玩具的顏色、形狀、大小等會形成很直觀的印象,再深點的道理如:小的、輕的能扔得遠,大的、重的就扔得吃力,圓的能踢不易拿,扁的好拿不能踢等,也在無數(shù)次的破壞實驗中得到印證,她雖不會表達出來,但感官的不停刺激對大腦的發(fā)育完善也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所以,我認為:寶寶把摔玩具當成一種玩法也不見得就是錯誤的,同樣可以使她的某些方面得到鍛煉。只不過,在“摔”的時候,作為家長應該做到引導,并給她規(guī)定一個特定的范圍,比如一個相對柔軟的環(huán)境,以及給她一些不會被摔壞的玩具來“摔”,這樣就可以避免摔玩具造成的一些負面效應了。
專家點評:
這位媽媽在教育寶寶的過程中也走在科學育兒的前列。
第一,她能理解并尊重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也就是直覺動作思維,即孩子有了感覺就去動作,并非常喜歡看到自己的動作后果。還有,她注意到了孩子感官動作的發(fā)展,因此,她給了孩子很大的自由發(fā)展空間,同時。也很耐心,不辭辛苦地和孩子一起撿玩具。第二,她不局限于成人的價值觀,她并不在意孩子摔玩具給她帶來的不便,甚至損失。她不認為摔玩具是孩子在犯錯誤,所以不制止還鼓勵,正是這一點走進了孩子的心靈,因為,當孩子喜歡玻璃球而不喜歡鉆石的時候,他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勇士。
不知細心的媽媽發(fā)現(xiàn)沒有,以上兩位媽媽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思想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這樣就能接納,去尊重,會反思,去適應,同時還肯定會去學習和交流,最后不斷升華自己的教育能力,她們的寶寶怎么可能不優(yōu)秀呢?
有個小小的建議送給這兩位智慧型的優(yōu)秀媽媽,也送給所有下決心與孩子同步成長的媽媽們:對孩子玩玩具的問題,父母不僅要思考和引導,還要具備父母的權威。因為在開發(fā)寶寶智力,放飛孩子快樂天性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要讓寶寶凡事太任性,留意別人的情緒變化和別人的需求,因為,孩子將來生存的環(huán)境畢竟是在社會中,而開明的老師、開明的老板、開明的愛人都不是隨時可以遇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