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珊在沙發(fā)上,拿著彩筆畫畫。媽媽走進客廳后,覺得女兒可能會弄臟沙發(fā)。
“珊珊,你在沙發(fā)上畫畫,會弄臟沙發(fā),還是去桌子上畫吧!”
“我會小心的,媽媽。”珊珊以令人信服的語氣回答。
“我知道你會小心,可是我真的很希望你能移到桌子上去畫,這樣什么東西也不會弄臟。”
“好。”
……
“怎么還在這里不到桌子上去畫?”
“媽媽,等我先畫完這個汽車,好嗎?”
“好,等畫完這輛汽車,要到桌子那邊畫。”
“好的。”
可10分鐘過去了,珊珊依然“按兵不動”。
“珊珊,你不是說要到那邊畫嗎?如果弄臟了沙發(fā),我會不高興。”
“我會的,媽媽,我只是想先畫完這幅畫,再移到桌子那邊,我就快畫完了。”
“你最好動作快一點,我已經開始生氣了。”
但是珊珊還是繼續(xù)在沙發(fā)上畫畫。
“珊珊,我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媽媽終于對她大聲吼叫……
“好吧!反正我已經畫好了。”珊珊收拾東西離開沙發(fā)時說。
分析
人們都有行為塑造的本能,只是不知善加應用。其實每位父親或母親都遇到過這樣的事:孩子表現(xiàn)出自己期待的行為,例如:第一次叫出“爸爸、媽媽”,父母表現(xiàn)得異常興奮,稱贊孩子,愛撫孩子,使這一行為得到增強而有意重復。同樣,有些父母在管教孩子時,發(fā)生了原則上的偏差——壞行為帶來了好結果或者壞行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
當然,鼓勵孩子去作惡的父母非常少,但有時父母沒有勇氣面對現(xiàn)實,不敢挑出孩子的過錯,舍不得管教孩子,因此對孩子的不好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使之繼續(xù)下去,直至忍耐的極限或者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進行斥責。
上面的例子中,珊珊的不被期待的行為——在沙發(fā)上畫畫,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只是媽媽表面上說一說,沒有被及時糾正。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兒童的感官經驗決定了他們對生活環(huán)境的認知。因此,父母在教導孩子時,除了通過語言來傳達信息外,重要的是要借助于行為。因為是行為是孩子具體可見的,可是許多父母往往忽視了它。
珊珊的媽媽僅通過語言傳遞信息,就此為止,沒有與行動配合,使珊珊學會媽媽的言行不一致。雖然媽媽說得如何生氣,但實際上并沒對她怎么樣,而珊珊覺得只要嘴上答應,便應付過去,因此,珊珊賴皮的行為就這么養(yǎng)成了。
建議
媽媽應該言行一致,語言配合行動,告訴珊珊不可以在沙發(fā)上畫畫,不聽話時立即采取行動,替她收起來,或采取隔離、懲罰手段,一定能立即產生效果。而那種“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父母,只能是扯破了嗓子,培養(yǎng)出一個賴皮。另外,這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