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簡單”地為人處世,而處處小心謹慎地按照別人的期望行事,在成人看來乖巧懂事,但事實上她對人際關系的實質(zhì)并無成熟的認識。我們說早熟的孩子會因為成人對他們乖巧行為的贊賞,反而形成不完善的個性,阻礙他們進一步的成熟。從這個意義上講,媽媽確實需要重視女兒的這些“早熟”的心態(tài)和行為。
對媽咪的建議——
媽咪回顧一下自己的家庭關系及自己對女兒的期望,或許正是這些,對女兒的個性和交往方式產(chǎn)生了影響。要使女兒不為人際關系所累的最好引導,不是口頭教導,而是父母改變自己對待人際關系的態(tài)度和人際交往方式,同時當女兒為某個人際關系的問題所困擾時,及時與她談談自己的看法,如不必追求永遠避免矛盾沖突,不必隱瞞自己真實的感受,重要的是理智地與他人溝通,同時也平等地尊重他人的觀點等等。
●關于女兒的人情世故
媽媽可以先贊揚女兒不傳話的做法,并對女兒說,她雖然與爸爸有時有分歧,但還是很愛爸爸,而且她對爸爸的意見會自己告訴爸爸,與他溝通,尋求爸爸的理解;讓女兒對爸爸媽媽的關系不要感到困惑和不安,同時跟女兒講講第三人傳話的壞處。
●關于女兒的好心安慰
可以謝謝女兒已經(jīng)懂得安慰媽媽了,也可以試著同女兒講講自己遇到的煩惱事,并告訴女兒不必為媽媽擔心,也不必希望媽媽一下子快樂起來,因為媽媽必需面對自己的問題,嚴肅地思考解決的辦法。
●關于女兒的借口
這位媽媽應特別予以關注女兒為何找借口。首先,女兒忽然拒絕去幼兒園,有可能是幼兒園或家中發(fā)生了某個讓她感到不安的“壓力事件”,也可能是她由于某種原因就是不愿離開家。父母必須了解原因,及時幫助孩子疏導這個“心結(jié)”。其次,女兒不愿把原因告訴父母,而采取說謊、找借口的方式達到目的,這表現(xiàn)了一種對父母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感大多是由于父母只顧要求子女按照“應該”的去做,而較少關注孩子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引起的。這種不信任感是父母與子女溝通的障礙,因此,父母在日常與孩子的交往中,不能只一味要求孩子“應該”怎樣做,應該更有“人情味”,傾聽孩子對人對事的感受和看法,體諒孩子感受到的壓力,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