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童話《胡蘿卜種籽》中的小男孩面對父母的質(zhì)疑,以特有的執(zhí)著、自信和善始善終,最終成就了他的愿望。故事營造了一種溫暖、樂觀、堅定的氛圍,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
解驚故事
膽怯的寶寶
茵茵說她最害怕天黑,到了晚上她會覺得許多不知道從哪里跑出來的怪影子粘在窗戶上,并且好像到處是怪聲,聽起來讓人很害怕。所以,每逢吃完晚飯,她總是粘著父母,寸步不離。
建議:當孩子感到害怕時,不要責備她嘲笑她的膽怯表現(xiàn)。如果父母總是用批評、生氣等方式對待,只會使孩子的恐懼心理加劇。不妨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譬如為她講個《森林中的夜晚》這樣的童話,來緩解孩子的膽怯心理。
故事精華:6歲以下的孩子難以分清真實與幻想之間的區(qū)別。如果單純地告訴孩子:“妖怪是幻想出來的,事實上根本不存在,不用害怕!”并不能讓孩子安心。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驅(qū)趕孩子內(nèi)心的恐懼,不失為好辦法。因為在聽故事的時候,孩子很容易“進入狀態(tài)”,同時深知自己是局外人,不會受到威脅,所以一般能比較輕松地對待她比較害怕的故事,而當她真正了解實情之后,恐懼的心理也就不復存在了。
愛心故事
自私的寶寶
晚飯后,強強看見隔壁毛毛在啃甘蔗,便吵著也要吃,毛毛媽媽便給了強強一小段,強強媽媽為了替他剝皮,就在甘蔗頭上咬了一口,強強看見后,便大哭起來。
建議:寶寶的自私性格通常是在父母的過度寬容和嬌寵下形成的。有些父母常會毫無節(jié)制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而這些沒有生活常規(guī)和行為準則的做法,正是孩子產(chǎn)生自私和任性的根源。要教會寶寶與人分享,可以從《愛心樹》這個童話開始。
故事精華:適合2歲以上孩子聽的《愛心樹》故事,能讓孩子感受到一種他可以永遠信任的情感,那就是來自父母的無私的愛。同時,媽媽可以將童話中淺顯的寓意告訴孩子,引導孩子想一想,為什么大樹對男孩有求必應,并在不斷“給予”中能感受快樂?只有做個像大樹那樣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