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的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稱為“超限效應”。當前,不少父母在“望子成龍、盼女為鳳”的觀念支配下總是對子女不厭其煩地說教、囑咐、訓斥、終日喋喋不休,以為只有如此,才能讓孩子“刻骨銘心”。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也會導致“超限效應”。一番苦心,換來的往往是孩子的無動于衷,甚至反感。
那么,家庭教育中應如何避免“超限效應”呢?
首先,表揚或批評要有“度”。表揚或批評,是家庭教育的“常規(guī)武器”。表揚時,要善于抓住孩子的每一次、每一點進步。但表揚不能太頻繁、太“廉價”,不要大事小事都表揚,讓孩子成天生活在贊美聲中。否則,時間長了,孩子“膩”了,表揚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了。批評時,更要講究藝術。要切記:“孩子犯一次錯,只能批評一次!比绻⒆臃噶送瑯拥腻e誤,應該換個角度、變個方式,千萬不能“窮追不舍”。否則,孩子要么用“又來了,又來了”的話語“硬頂”,要么用捂耳、哼歌或做別的事來“軟磨”。更有甚者,索性“破罐破摔,對抗到底!毕胂笠幌,這時父母的“金玉良言”還能震撼孩子的心靈么?
其次,父母要講究教育的“布白”藝術。中國繪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笆杩勺唏R”指的就是“布白”。有了“空白”,才能產生美感。家庭教育也同此理。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適當的“布白”,更易激起孩子想象的浪花、好奇的漣漪。父母在平時與孩子的交談中,要“點到為止”,適時地留點“空白”,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反省。這樣,孩子就會敞開心靡,和你交心,與你為友。否則,過于嘮叨,得不償失。
父母過多的重復說教,到后來不但不再產生正面的教育效果,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厭煩甚至抵觸情緒。我們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和“尺度”。該放手時就放手,該不說的就不說。注意研究孩子的心理,抓住要領,相機而教,然后輔以具體的指導和監(jiān)督。只有這樣,才能恰到好處,避免“超限效應”,進入“無為而治”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境。